在确定了航线的安全之后,龙浩多次往返两地,给雁门关外的驻地送去了大量的技术型工人。
同时,也从华夏自卫队中选择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成员,培养了出了几名飞行员,以接替他今后的工作。
当然,这些成员的学习过程只能够循序渐进,他们先从乘坐人数在十人以下的私人飞机开始学习,逐渐积累飞行经验。
当他们对相对简单的私人小飞机操作熟练之后,再对座次更多、要求更高的支线客机进行学习。
根据图瓦卢特区机场建设规划的相关参数,华夏城与宜昌新城之间,也开始规划修建一个可以起降大型民用飞机的现代化机场。
机场所有的附属设施以及机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都与图瓦卢机场同时进行,这样才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虽然华夏国的这些正式成员,在知识面的广度上无法与现实世界的人相比。
但由于两个世界时间差的存在,用数倍的学习时间、更加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充沛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让这些有志于此的正式成员们获得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航空产业的繁荣,在缺乏太多的基础科学技术人员支撑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做到的。
但不管怎么说,华夏国现在已经决定开始起步了。
他们迈出的步伐虽然很小,但只要照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踏实的向前迈进,总有一天能够跟上现实世界的步伐。
龙浩从华夏国运送过来了足够的技术工人之后,雁门关驻地也热闹了起来。
根据李严他们带回的高清数字地图,华夏国国资部确定了这座未来的资源型城市的修建地点,以及今后扩展时每一个城市单元的位置。
这座新城,被国资部的人命名为平安城。
在拥有了这些资料之后,雁门关外正式启动了平安城的修建工作。
能够操纵专业机械的技术工人必须从华夏国调度,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除了华夏国之外,其它地方根本就找不到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现代机械的劳动力。
但同样的,对于那些只需要一把力气的普通工作岗位来说,对劳动力拥有文化知识的要求不高,也没有必要从华夏国调度。
因为目前两地之间主要还是使用空运来进行人员的调动,这样的人员调动成本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了弥补普通劳动力的缺乏,李严决定从雁门关和大同两地招募一些百姓,专门处理一些使用机械不好处理的细节问题。
反正还要通过雁门关的守将们把华夏国已经到达的位置传回魏国,并把他们确定的通译送过来。
所以,李严就带着两个自卫队员,开着一辆越野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官道来到了雁门关下。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五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
围城以外还筑有三道大石墙和二十五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与关城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每隔一百二十米左右,便修建了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
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形成了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样复杂的防御体系,对于冷兵器时代的人来说,的确称得上世间少有的雄关。
但对已经拥有了在天空之上飞行能力的李严等人来说,这雁门关的险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么明显的感觉。
因为不论是多么险峻的山势雄关,在天上看来,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李严相信,那魏国的司马懿应该已经把他们到达北疆的消息传达到了边关的守将那里。
所以,他直接让人把一面华夏国的旗帜插在了雁门关外的官道正中,然后三人就坐在越野车上等着关上将士的回应。
旗帜上的世界地图迎风招展,把他们已经到来的信息,传达给边关上的守关将士们。
实际上,李严他们在雁门关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逃过雁门关斥候们的关注。
因为李严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掩饰。
再加上那往来频繁的飞机起降,都要从雁门关上飞过,所以,搞出这样大的动静,想要瞒过魏国的耳目几乎就不可能。
李严他们需要的通译,对于这些经常跟鲜卑人打交道的北疆边关将士来说,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很快的,雁门关的关门打开了一道小缝,几名身上别着华夏国国徽的魏国人,每人牵着一匹马出了关。
其中一个是司马懿的人,负责把这几名通译交给李严等人,完成使命后就回到了雁门关。
李严看着剩下的这五名魏国人,穿着破烂的棉袄,棉袄上那些拳头大的窟窿,根本无法挡住北疆冷冽的寒风。
只剩下了半截裤腿的薄裤,被寒风吹得一面贴在了小腿上,另一面像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