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婚姻是一杯酒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婚姻这方面的事情。
有一句歌词:生活是一杯酒,饱含酸甜苦辣。其实,婚姻也是一杯酒,饱含酸甜苦辣……
1981年元旦,我中师毕业,25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的农村,属于大龄青年。一般的人家,到了这个年龄的青年,都娶亲生子了。我刚从学校毕业,并不着急婚事。我奶奶却很着急。作为七十几岁的老人,希望我早点成亲。再加上我是长子长孙,也算是独苗。这在老人看来,更希望我早点成亲。从老人的角度看,她老人家能见到重孙,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我每次星期天回家,奶奶都忘不了,催我早点成亲这件事。奶奶说的次数多了,我也觉得这是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奶奶一生受尽坎坷,晚年能见到重孙,也算是一个美满的人生。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了奶奶,我也得趁早成亲。
我调到我们纪家畈小学工作不久,汪校长的妻子也来到我们的学校,并安排在学校做工友。汪校长妻子虽然读书不多,对于农村习俗十分清楚,特别是对于婚姻大事,有自己的看法,更能从老人的角度来想这一类事情。有一次,她主动对我说:“宏大,我们这个星期,到你朋友荣华那里去走走,你愿意吗?”我当即高兴地表示:“只要您愿意,我当然举双手欢迎!”星期天,我们如约去了李荣华那里。李荣华高兴接待了汪校长夫妇,并安排了午餐。下午,李荣华上班后,我们在小镇上转了一圈,并在小镇上的小餐馆里吃过晚饭,又转到了李荣华的寝室。寝室里,李荣华正和一个小伙子聊天,见我们进去后,他们停止了谈话。那小伙子打过招呼后,离开了李荣华的寝室。离开时,还用眼角扫视了我一番。我们坐了一会儿,大家都找不到话题,于是告辞了!我陪着汪校长夫妇出来,并找了一家旅馆休息。
回校后,汪校长夫妇并没有说过有关这次之行的任何话,但我感觉出来,汪校长的妻子有些心里话,只是不好对我开口!至于我自己,也有想法,也没有与任何人交流。我心里想,男女青年交流是正常的事情,在双方没有成亲之前,任何一方都有交友的权利。况且,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双方的一次见面,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见面?也不知道他们见面谈了些什么?我虽然有些醋意,但也没深究。我甚至连问都没有问过这件事。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我那位同事,也就是李荣华的远房亲戚谈及有关婚事。我请他安排一次见面,让双方家长坐在一起,就我们的婚事做些沟通。那位同事很快安排妥了见面。那次,李荣华的父亲也在家。吃过午饭后,双方家长坐在一起,沉默了一会。我那位同事开口说:“今天,双方家长都见面了。荣华的父亲从县城也赶回来了。我们今天就宏大与荣华的婚事交换双方的看法。宏大父亲的意思是让两个孩子今年完婚。”我那位同事话还没说完,荣华的母亲接着说:“两个小孩的年龄不小了,也到了成亲年龄。只是我们不能仅凭一句话,说成亲就成亲,我们还得守些规矩。”我那位同事接口说:“今天来,就是听你讲规矩的。你得把规矩说出来,我们才知道怎样按规矩办事。”李荣华母亲淡淡一笑:“规矩不是我说的,是上辈人传下来的。一个人兴不了规矩,一个人也毁不了规矩。”我那位同事接口说:“你说的话在理。只是今日是新社会了,不能按老规矩来。”李荣华母亲说:“新规矩也好,老规矩也好。都是前头有人做了,我们在后面照着学。”我这位同事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说话一直采守势,希望李荣华母亲能提些具体要求,然后好讨价还价,但是,李荣华母亲不接招,恰如高手玩太极,推来推去,谁都不愿使力。见此,我那位同事只好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不推来推去了。你直接说,有些什么要求?”李荣华母亲还是不接招,只是说:“我有什么要求?只要船过得,舵行得,就可以了。”我那位同事再也没有耐心推太极拳了,就直接说:“现在的新规矩,我也听说一些,就是‘三转一响’,这个新规矩规格太高,一般的人家接受不了。”李荣华母亲又淡淡一笑:“我们不是一般人家,荣华她爸是副局长,多少有些脸面。宏大,学校毕业了,又升官了,也不是一般人物。我们按‘三转一响’办婚事,大家都体面。”推了一圈子的太极,最后才接招,说出了真心话。我父亲不知道什么是‘三转一响’,于是问‘三转一响’是指什么?我告诉父亲:“‘三转’就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我父亲听后没有支声,但脸上显示出了为难的表情。李荣华母亲观察到了,便故意说:“‘三转一响’也不能随随便便打发。手表要上海牌的;自行车要永久牌的;缝纫机要大桥牌的。收音机要日本牌的。”看来,老人家心里早就打定主意了。我那位同事帮我简单算了算:手表,上海牌的125元;自行车,永久牌的128元;缝纫机,大桥牌的168元;收音机,日本制造180元,总共601元。我父亲听了这个数字,无疑如听到原子弹爆炸一样震惊!要知道,我当时的工资所有加在一起,每月才35元钱。一阵长久的沉默,最后还是李荣华母亲打破沉默:“如果一时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