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兰陵禁书> 第7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1 / 1)

唐冬至臆度着这幅画,应是徐渭中晚年之作。此时的徐渭饱尝了人生之苦与潦倒,他用一种傲世独行的姿态,宣告对人间的心寒与不屑。只是这幅画为何没有辗转流传,却突然在四百年后横空出世?又是谁有这样的机缘,让这幅画作跨越时空,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幅画勾引起了唐冬至对徐渭的兴致,只是现在没有空闲去仔细追究线索。

此时,他正应浙江考古研究所同行之邀,参与发掘王逢年的家族墓葬。王逢年,如果不是史料记载他曾收藏了东汉蔡邕的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恐怕后人不会有多少记得这位明朝狂生。

四大名琴,齐桓公之“号钟”、楚庄王之“绕梁”、司马相如之“绿绮”、东汉蔡邕之“焦尾”也。

关于焦尾琴的来历,《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于皇家内库之中。南朝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焦尾琴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南唐后主李煜死后该琴归宋室所有。至于这具焦尾琴如何辗转至明朝王逢年手中,则无人知晓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王逢年后,史书再无这具名琴的任何记载。

焦尾琴前生为一段良桐,后世则一具旷世良琴。琴的生命始自梧桐,却更为绵久。到了明朝,该琴辗转到了狂生王逢年手中,但是历史却只给了它短短数字,自此再无音讯。

唐冬至教授希望能借此次发掘,发现与焦尾琴有关的蛛丝马迹。焦尾琴是否还活着,唐冬至对答案充满了期待。虽然这座墓可能只是王逢年某个家族成员的墓葬,但是这已足以引起人们的期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