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平年间,东汉的政权已经极度腐败,贪官如牛毛一样多,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以张角为为首的太平道开始兴起。
冀州,也就是河北,因为是张角的老家,所以信徒是最多的,被选作为大本营。马元义召集荆州和扬州的数万人,向邺城移动,准备与冀州教徒会合,同时起义。长社、南阳、东郡、汝南都聚集了较多的人。洛阳城内也有大批信徒,他们同时还负责制造舆论。
张角同时还派了马元义联络朝廷内的十常侍(包括封谞、徐奉,其实张让等人也与张角有联络的),并且洛阳内也有大批信徒,准备好内外俱起。如果起义计划成功的话,朝廷内会有政变,同时洛阳城内兵变,而且同时洛阳城外还被包围,朝廷不会有任何准备,官军也一时很难调动。想象一下这种状况吧!三层夹击,洛阳想不失守也难。如果计划成功的话,就可以以极快的速度攻占洛阳、废掉皇帝。不过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服他,还要制造舆论,所以张角便传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并且让信徒们州郡官府、尤其是洛阳的大门上写“甲子”二字,暗示大家,甲子年甲子日起来的那支部队,是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的部队。张角似乎是意识到自己的农民部队恐怕不能和汉朝正规军打持久战,因此他的计划几乎全靠洛阳这一击。大方渠帅马元义被选为这名使者,联络朝廷内应。然而因为唐周的告密,马元义遇害,洛阳教徒遭到屠杀。洛阳起义计划也就此泡汤。唐周的罪恶恐怕比谁都大。
虽然,经过黄巾起义的失败,但是太平道却并没有至此消失,在民间反而越发强大。
不过,由于张角的病逝,太平道也就此分裂。除去因为黄巾起义失败而四散为盗的黄巾余孽,其他则隐匿于民间传道,分为了两支比较大的部分。一支为巴蜀张家张修和张鲁领导的一路,在响应黄巾起义后并没有被彻底诛杀,凭借着巴蜀的山脉优势与当地的官府纠结着。而另外一支则是张灵,为“地公将军”张宝之子,继承了太平道,领导太平道残存的势力游走于洛阳一带,而这次刺杀行动则是由张灵一支太平道残余教徒所组织的。
要说,这次本来张灵是准备刺杀掉刘辩,然后引起朝中局势动荡,然后张灵聚众举事。
刘辩虽然平时在京城闹得鸡飞狗跳的,但是身边的亲兵护卫可是防卫得非常到位,张灵组织了多次刺杀行动,却都因为机会不够好,怕打草惊蛇而都取消了,然而这次恰逢中元节,张灵也派人蹲了点,对着刘辩的刺杀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本来,在刘辩冲向刘协时,张灵便有发动的想法,却因为两位皇子的交锋让护卫都十分警惕,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更重要的一点,这次行动多出了刘协这么一个变动,让张灵瞬间多出了将两位皇子一同刺杀了的想法。
这个想法很是让张灵动心,因为灵帝并没有立太子,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两位皇子同时被刺杀而亡,那必定将引起朝局的动荡,自己则可趁势而起。
不过,很快张灵便打消了这个主意,先不说刺杀成功率本来就不高,纵使有强弓劲弩也未必能够一击而杀,何况自己这边仅仅是普通猎户所用的弓箭加以改进而来的。
另外,张灵也考虑到了,如果刘辩刘协同时遇刺,不说灵帝可以再生皇子,也可以像灵帝一样,从皇室中引进宗族子弟作为太子,最多只是恶心恶心灵帝和何皇后,并不会有那种惊天之变。
反而,如果刺杀掉刘辩,就能够加剧刘协一派势弱与宦官张让大将军何进之间的矛盾。灵帝本来就不喜欢刘辩,如果刘辩夭折,灵帝肯定会立刘协为太子,而宦官集团的利益则会与何进袁绍等人的冲突无法调节,刘协被立为太子也会加剧朝堂的变化。这一切都会令洛阳更加混乱,所以张灵相较而下,直接下达了刺杀刘辩的命令。当然,张灵也再命令下达后就立刻撤离了现场。
而张灵选择的时机要说,还真的非常适宜。两方刚刚静下来的时候,双方护卫都由一些放松,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反而没有在意来自其他方向的冷箭。
而这刘辩却说也是命大,本来灯谜大赛重新开始,大家的注意力也重新回到台上也或者偶尔望向刘辩、刘协,刘辩却对于刘协一直耿耿于怀,静静地站在那里想着怎么对付刘协。
而得到命令的刺客也一直观察着刘辩的移动轨迹,待再三确定刘辩没有移动的趋势后,便搭弓上箭,射向刘辩。
但是,刘辩也是命大,心中突然想到了什么,自己一个猛跳,便想要跑到旁边不远处的袁杰那里去。而旁边的侍卫也快速跟上,则补填上了刘辩的位置。
终于,当箭矢射到过来时,却落到了那侍卫身边,要说侍卫也是机警,但是却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躲不及给划破了手臂,那可怜的侍卫仅仅喊出一句“抓刺客,保护殿下”便弱弱地倒了下去。
而刘辩被侍卫的这一喊,可是大惊一跳,刚想骂着不懂事的奴才一句,脑中便反射出了这句话的意思,又看到倒下的侍卫,心中便惊骇非常,大喊道“来人啊,来人啊。”也不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