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滕俊国相识,还有别样的好处。那就是李冰从此获得了在岷江学院的自由,课,他可上可不上;活动,他可参加可不参加。李冰需要履行的义务,就是参加考试。当然,李冰也需要履行一些特别的义务,譬如以佳宾的身份出席学校举行一些大型活动。
参加考试,李冰不怕。上学期李冰临阵抱佛脚,完全以自己的实力,完爆班级任何对手,其成绩创岷江学院以史以来之第一。当然,这件事儿在新闻发布会上,已经由滕俊国对媒体公布。
李冰确实不需要去上课了,因为他的专业水平,已经超过学校的老师,而那些普通的政治课或神马体育课,对于李冰有必要么?
于是,李冰在出了一次风头之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现在,李冰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学习;第二件事,基地与制造;第三件事:修炼。
学习,是学习了解唐郎把包给他的那些资料,存放于他脑海中的微型计算机里。那些资料,当然不仅是计算机或网络知识,实际上,虚拟技术或电子技术,虽然是未来科技的潮流,但却还说不上主流,这有如一辆行驶的汽车,你能说它的导航设备它的无线收听它的行车记录仪是其“主流”?说白了,在未来生活的本质面前,虚拟技术、电子技术、无线通讯等,都只是手段,而且是辅助手段。
譬如,人类要像散步一般登上月球,无线通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动力是能源是纯粹的物的东西。
科学的高度其实是探测到的物质的深度!
李冰的学习当然不会是专业的学习,而是阅读一些概况类的东西,有如文科生应该阅读的《自然科学概述》那种读物,重在了解。具体的科技,如果李冰搞不懂的,有唐郎作他最称职的秘书;而在具体科技方面,李冰要做的,是通过艾哈默尔星际集团,培养一些超越本时代的科技人才。
第二件事,基地与制造。不用说这是李冰阶段性的重点。慕尼森德号星际飞船,因为安装了4台7500万千瓦的常温核聚变发电泵,其能源与动力是绝对不缺的。在偷来近百万吨各型材料后,制造行动将正式展开。
慕尼森德基地上有一片制造区域,这个区域至少有3000米长,1500米宽,大约4.5平方千米的一个制造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制造小型飞船、小型天空武器,至于太空战机这种更小型的东西,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个空间,是第一次李冰登上慕尼森德号时,没有发现的空间,这也正好印证了李冰内心的怀疑。李冰第一次只发现深达600米左右深度的空间,心里就在想,网络上把星际飞船写得巨大无比,为什么这个星际飞船并不特别大呢。虽然600米空间似乎很大,但前红俄制造的安-225运输机也不小啊,机长达84米,翼展89米的巨型运输机,起飞重量达640吨,而且,这架飞机仅仅是1988年代红俄的技术罢了。
所以,既然能够飞行无数光年的星际飞船,怎么可能那么小呢。
随着李冰对慕尼森德号的了解,他算是对星际文明服气了。
此前他看的600米长度的舱室,其实是指挥与控制室。现在他看的这个4.5平方千米的舱室,名曰制造舱。此外,还有生活舱、装备与设备舱、备用物资舱、动力舱等。如果需要,这个慕尼森德基地,完全可供10万人在其中生活与工作。这些舱室的高度有高有低,但仅就面积来说,不下于20平方公里。
在这样充满着科幻气息的舱室里,戴着安全帽的李冰顿时想起毛太祖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让他不禁哼出一句歌词“世界尽在手中……”
根据慕尼森德基地的能力,是可以制造出相当高端的太空战机的,譬如可以从地球起飞,直接在太阳系内进行作战,至于轰炸月球或火星,不过是小菜一碟的事儿。当然,这种战机所消耗的资源与能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最后,李冰选择了最基本的配备,被他命名为“M-1型”的一款设计。
M-1型:机长29.93米;翼展22.58米;机高4.62米;翼面积166.62平米;空中3072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83730千克;
动力系统:2台MSH-1型微型常温核聚变10万千瓦喷气发动机;推力:2X37980千牛;2X49660千牛;航程:600万千米;作战半径:100万千米;最大速度:1.1万千米(大气层内);12.8万千米(太空);推重比:35.7;过载:20G.
武器装备:1.三联装27毫米激光炮4座;2.电磁导弹发射架6座,备弹72枚;3.超声波空爆弹(炸弹)6枚。
此外,关于这款战机,还有十六个字的说明:“无人驾驶,自动导航,垂直起飞,智能作战!”
无人驾驶,看起来是华夏目前那种无人侦察机一个模式,但实际上不一样,因为无人侦察机是地面指挥人员在控制,但M-1型太空战机除了接受地面的战略指令外,并不接受具体的战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