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电脑附身> 第一百一十六章 杨颖归来(保底第三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六章 杨颖归来(保底第三更)(1 / 2)

不过对矩芯一号,却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

一方面,全新的指令集、编译器再配备新概念的trxos系统,并不需要cpu的运行速度有多快,但是却要求cpu具备一定的模糊计算能力。

从这一点上看,核1ghz的计算能力已经足够用了。

另一方面,矩阵半导体也受限于合作方中芯国际的代工水平影响。

由于龙芯此前与中芯国际有过多次合作,双方关系良好,因此矩阵半导体依旧是借用龙芯此前的合作渠道。

而中芯国际目前所能提供的最好制程为纳米,和市面上出售的28纳米的高通芯片芯片有着一定的差距,还好这对矩芯号影响并不大。

最重要的是,如果采用28纳米的制程的话,矩芯一号的成本也将会提高百分之五十左右,这才是乔振宇最终选择纳米制程的真正原因。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制程工艺的话题。

所谓的制程工艺,指的是晶体管在硅片上的大小。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组成芯片的最小单位,一个与非门需要个晶体管组成,一般一个ar核芯片上有5亿个左右的晶体管。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用个是真空管,效果和晶体管一样,但是真空管的大小有两个拇指大,而现在实验室里最先进的蚀刻工艺所刻蚀的晶体管只有1纳米大小。

想要在在一个1515的正方形硅片上制作出5亿个大小为纳米大小的晶体管。如果要用机械的方法完成这一过程,世界上很难有这么精密的仪器,可以雕刻出纳米级的晶体管,算有,要雕刻出5亿个,所需要的成本、时间也是难以估计的。

因此,工程师们只能借助光的力量。

这是光刻机的由来。

光可以在硅片上蚀刻下痕迹,掩膜可以控制硅片上哪些部分会被蚀刻。掩膜覆盖的地方,光照不到,硅片不会被蚀刻。

硅片被蚀刻后。再涂上氧化层和金属层,再蚀刻,反复多次,硅片制造好了。

一般来说。制作硅片需要蚀刻十几次,每次用的工艺、掩膜都不一样。

几次蚀刻之间,蚀刻的位置可能会有偏差,如果偏差过大,出来的芯片不能用了。偏差需要控制在几个纳米以内才能保证良品率,所以说制作硅片用的技术是人类目前发明的最精密的技术。

芯片可以靠掩膜蚀刻批量生产,但是掩膜必须用更高精度的机器慢慢加工制作,成本非常高,一块掩膜造价十万美元,制造一颗芯片需要十几块不同的掩膜,所以芯片制造初期投入非常大,动辄几百万美元。

芯片试生产过程,叫做流片,流片也需要掩膜。投入很大,流片之前,谁都不知道芯片设计是否成功,有可能流片多次不成功。所以国内能做高端芯片的公司真没几家,光是掩膜成本没几个公司支付得起。

芯片量产后,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了,好的掩膜非常大,直径3厘米,可以同时生产上百块芯片。芯片如果出货量很大,利润还是非常高的。像英特尔的芯片,卖1多一块,可能平均制造成本1不到。

但如果出货量很少,那芯片平均制造成本高得吓人。几百万美元打水漂是很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芯片研发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

像这两年华为自主研发海思芯片,它的价格有没有竞争力,最终还得看华为手机出货量大不大。

矩芯一号也是一样,未来如果其他厂家想要生产trxos手机,那么这款芯片会成为杨林手中的利器。

而采用纳米的工艺,不但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矩芯一号的良品率。

设计方案确定后,乔振宇带着矩芯一号团队的部分成员移师首都,前往亦庄的中芯国际生产线进行流片试生产。

半个月后,首批三十枚流片成功的矩芯一号被带回矩阵半导体的实验室,杨林与乔振宇合作对其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trxos在矩芯一号上的拟人率比在ar片上的拟人率从百分之七十五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其出色表现已经让所有参与研发的工作人员感到惊叹。

不过杨林并不满意,在他的期望中,trxos在ar片上的拟人率必须达到百分之八十,在矩芯一号上的拟人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才算成功。

于是乎,之前流片花去的那八百多万美元便彻底打了水漂。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是,一般来说,科研是烧钱,否则英特尔每年近百亿美元的科研经费都丢哪里去了

乔振宇不得不再次召集团队成员对矩芯一号的微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而杨林也抓紧时间一步步修改trxos的内核,并且将矩阵数码trxos项目小组开发出的一个个应用程序整合到trxos里面去。

这一工作起来没完没了,接连十几天的时间,杨林基本上早出晚归,除了处理必要的公司公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和矩芯一号的团队相互讨论研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