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苏州城,一座别致的大型园林中,透过稀稀落落的三两簇清竹,见园中一座八角亭三面临水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池塘里。亭内,三位衣冠楚楚的男子正在秉烛对饮,皆是苏锦加身,一位是肥胖的中年男子,另两位都是青年公子模样。
酒到酣处,一青年公子神情得意地站起来,晃着一头的羽巾,走到亭子围栏前,沉吟了一下长声诵道:“
秀雨纷飞秋几许?
愁别南宫辞晓阑;
细月长依吴窗下,
沧浪亭前是何年?”
吟罢,羽扇轻叩手掌踱步而回。
桌子前另外两人嬉笑着拍手称好,肥胖男子一脸醉态口舌有些僵直的说:“现在大兴词牌,作诗到是少见了!廖公子的这首诗有点意思。”
廖公子陪笑着朝肥胖男子一拱手:“胡乱之作,一时兴起,一时兴起!子远兄见笑了!”
肥胖男子摆了肥嘟嘟的手,口里打了个哈哈:“最近秦少游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传诵的紧啊!池然兄可有佳句?!”
另一位脸型消瘦的公子一旁闻听忙摆手:“小弟不才,不敢献丑,不敢献丑!”
这三个酸文人吟诗把酒的地方乃是苏州府内颇具规模的名园‘沧浪亭’。
话说这苏州城在隋朝开皇九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是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这里是江南的天堂,是人间的天堂。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来此题咏吟唱。
轻扶娇嫩欲垂的南竹,伫立在白墙之下,眼前平和的流水缓缓的从石拱桥下流过。小桥,流水,人家,石阶,白墙,行船;组成了苏州城内别具一格的美景。苏州景色之美,最绝莫过于园林。诗中所指的“南宫”,系苏州园林之一的“南园”。那位唤作子远的乃是沧浪亭的主人,姓燕的公子所作诗句中南宫就是指那沧浪亭早期的名字南园。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广陵郡王在苏州建造了一处园林,取名“南园”。后来,经过历代达官显贵,名人雅士出资修缮,在苏州府一带,“南园”已经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园子。假山,怪石,花窗:小桥,流水。翠竹;各处随笔既成一景。而作为“南园”组成部分之一的“沧浪亭”,更是园中的极品。
然而,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浪亭”几近残破。座落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成了无人问津的旧处。后来,北宋著名诗人苏子美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且道这位大诗人苏子美之所以能买下这里进行修造,也是因为他官场上的失意所致。苏舜钦,字子美,既是北宋一代名臣,也是著名诗人。他与北宋另一位大诗人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苏舜钦出身名门,少年胸怀大志。二十一岁时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对此微职,他不以为然,“锁其厅而去”。苏舜钦不仅好诗,而且好酒,他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潦倒黄冠无足论,白头嗜酒住荒村。狂名偶为留诗著,陈迹仍因好事存。”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对苏舜钦的评价,让苏舜钦的酒名与诗名一时名动天下。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和杜衍、富弼等朝廷重臣全面推行的“庆历新政”,遭到了当朝宰相吕夷简、枢密使章得像和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人的极力反对。那一年秋天,苏舜钦依循旧例,把“驻京办”日积月累的废纸卖掉,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然后用这些“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反对派王拱辰抓住此事,借题发挥,指使监察御史李定弹劾苏舜钦“监主自盗”,这就是所谓当时震动朝野的“进奏院事件”,致使苏舜钦入狱受审,后被革职为民。其他赴宴者如周延让等十余人,也悉数被贬官和逐出京城,就连当时助兴的两位“女伎”也被官府抓起来审问,甚至苏舜钦的岳父杜衍也受到牵连,被迫下台。王拱辰不禁为之欢欣鼓舞,他高兴地在吕夷简面前表功说:“聊为相公一网打尽!”这也就是今天“一网打尽”这个成语的最初出处。
庆历五年,苏舜钦被逐出京城后,携妻子南下,流寓苏州。他在府学东边发现一块弃地,那里草木茂盛,附近还有荒芜的池馆,相传原为五代吴越王钱元镣的池馆。于是,苏舜钦花了四万钱将它买下,加以修葺,还在水旁筑亭,这就是“沧浪亭”。
亭内,一百零八个花窗与古木,凉亭相映成趣。用于文人雅士讲习的明道堂前,九宫八卦布陈的院子,石凳,石桌看起来凌乱,实际与璇玑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