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半天,不但没有起到说理的正面效果,相反起到副作用。礼数、礼貌、情绪化、感情口气、甚至用词的粗细等都是“态度”的内容。如果态度强烈,那么就将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态度”上来,即你的“说理”他就没有注意。特别在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态度”。但很多人一有反对意见就生气,一生气就口无遮拦,话很冲人,甚至直奔听者的人格尊严。这时哪怕你的反对意见是一个真理都没有用的。因为听者要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上去了。你知道吗?在中国文化里“你这是什么态度?”的威力并不亚于一枚原子弹。当然,如果传达一个“态度”就是你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原则:发火不理论,理论不发火。告戒:不要让你的态度伤害你的说理。坚持文明礼貌说理方式而不变即语言沟通的中庸。那种把中庸思想说成是和稀泥、老好人,庸俗了的原因是没有认识能力造成的。不能认识极端而又要避免极端就只能是胆小怕事了。
第八、认为民志不可移。即尊重人的精神自主自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面无神论的又一个客观原因。仁的信念是相信人的力量,而“民志不可移”则是必须让人民精神自由。即不能搞什么宗教。搞就是强迫人民改变志向。
第九:以人为本。量化可得人权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人权又有集体人权和个体人权。
第十、认为政府、社会和国家都是“无”,所以不可以反对。可以反对的是具体的官员、具体的事情(如政策),因此必须监督具体的官员的具体行动、必须认识了解具体的制度(礼)。
第十一、反思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自学成材的。而作为一个平民,首先只能是从民间这个角度考察社会和社会政治文化了。后来有了一些从政的经验,再后来周游列国,在他来说都是考察文化的好机会。考察、反思、批判,不但独立反思,还与学生教学相长,还与友朋探讨。取舍原则:既往不咎和继承优良。
第十二、认为养家糊口具有普世价值。认为事业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孝顺包括传承事业。
第十三、认为崇德的德欲是和自然物欲的得欲一样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欲望。这就是孔子讲崇德、徙义、见义勇为的逻辑基础。
孔子推崇的简单说一下:
泰伯精神,尧的大德。和为贵、和而不同,大同世界,等等,
孔子还有很多精神可以总结,但几千年来,知识分子都把论语只看做道德伦理的书籍,长期的封建思想枷锁也封闭了它的思想功能。读论语用逻辑推理吧!一定读出不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