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又是大朝,刘峰向陛下禀告,赵云率领大军拿下了成都,原益州州牧方咏已经投降。方咏是尚封的嫡系,虽然饶他性命但是官却当不成了。赵云正在接收梓潼和汉中。很快即将恢复大汉对益州的统治。
马腾和唐三大军攻下了雍州,雍州州牧杨恒战死,唐三大军留在雍州安抚雍州,而马腾大军继续向西进攻凉州。已经与董卓的大军交上手了。
刘峰说完,立刻整个朝中马屁如潮,都道刘峰功劳太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理应加官进爵。
甚至好几个官员跳出来道:“丞相功高盖世,理应进王爵。”
陛下面如死灰,一声不吭,对着刘峰怒目而视。而刘峰如老僧入定,拱手而立,面如表情。
在刘昌心中,刘峰曾经是个热血青年,为了扶自己上位,不惜与宦官集团决裂,血战成功。后来尚封囚禁自己,又是刘峰接到衣带诏,发檄文发动了九路诸侯讨尚封的战争。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解救自己。后来各诸侯混战,还是刘峰打着统一大汉的旗号,收服了所有诸侯。再高举“解救元和帝”的旗号,打进长安。
直到这时,刘昌还是对刘峰保佑幻想。认为他是真的忠心与自己的,没想到这才几天,刘峰的野心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公爵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愿望了,今天又要求王爵,那么明天呢?是不是就要当皇帝了?
“请陛下恩准刘大人进王爵!”
“请陛下恩准刘大人进王爵!”
不断有大臣官员出列要求着。
这些人算是看出来,刘峰迟早要篡位的。既然刘峰要篡位,那么现在不对刘峰表忠心,什么时候表?只有现在表忠心了,以后在刘峰的新朝中,自己才能继续占据高位。至于什么大汉,什么元和帝,在他们心中早就无所谓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出列表示支持刘峰进王爵,陛下的面色越来越难看。
就在此时,太史计用出列道:“启禀陛下,刘大人虽然功高盖世,但是已经进位冀公了,如再进位为王,是否太过?”
这是到目前为止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峰进位为王的人。
全场一下子一片寂静,所有的人的目光都射在太史身上。皇帝刘昌也大喜,内心欣慰,这大汉朝还是有忠臣的嘛。
刘峰睁开眼睛,望向太史计用,只见计用长髯及胸,一脸无畏的表情。
太史说完,太祝葛征也出列道:“太史大人所言极是,大汉开国时高祖曾定下祖训。‘非刘氏不得为王’,所以刘大人为王不合祖训。”
刘峰目光又扫向葛征,葛征五十多岁,身体挺得很直,两眼期盼地望着陛下。
刘峰暗自点头,看来大汉朝还是有几个忠臣的。问题是他们在尚封的年代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还是他们觉得尚封比我刘峰要好,驯服于尚封?
大司农霍种出列道:“启禀陛下,现已查明。丞相先祖乃前朝天和朝大司农刘理后裔。后刘理在大丰朝受到当朝宦官陷害,被满门抄斩,只有小儿子刘庶因在外游历而幸免于难。得到消息之后,逃到庐江郡隐姓埋名居住下来。生子刘嵩,刘嵩生子刘世民,刘世民生子刘峰。而刘理是天和帝的亲弟弟,所以刘峰乃皇家血脉。正好可以封王。”
天和帝是大丰帝的父亲,大丰帝是安平帝的父亲,而安平帝又是天佑帝的父亲,现在的皇帝元和帝是天佑帝的儿子。也就是说当今皇帝刘昌的高祖父天和帝与刘峰的高祖父是亲兄弟。那么按照辈分算,刘昌与刘峰算是兄弟关系。而刘峰比刘昌大几岁,自然是皇兄。
刘昌大惊,问道:“此事确凿吗?”
霍种道:“刘大人所居住的宁山村距离庐江郡制所舒县并不遥远,当年舒县县令程城与刘理交好,收留了刘庶,把刘庶安排到宁山村隐居。程城后裔程英现任扬州豫章郡历陵县令。现留有先祖与刘理、刘庶的书信为证。”
刘峰心中好笑,这帮家伙,为了帮自己正位,居然连这个都想得出来。不过史书确实记载刘理当过两朝的大司农,却在大丰朝被满门抄斩,而小儿子刘庶却不知所踪。这帮人就把自己安在刘庶名下了。
刘峰当然知道自己不是刘庶的后裔,但是为了大汉朝平稳过渡,不发生动乱,刘峰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安排。至于伪造点百余年前的书信,在刘峰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太简单了。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刘峰去做,早有人帮他做好了。
只要自己成为了皇室后裔,那么称王也好,称帝也好,都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毕竟大汉政权还在刘氏手里。像太史太祝这样比较正直的人,也不用被刘峰杀掉。这对刘峰完成权力过度非常重要。刘峰想要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汉,一个国富民强的大汉。不希望因为自己姓什么,或者不姓什么而出现多余的杀戮。
很快程英被带上来,出示了好几封刘理与程城,以及刘庶与程城的书信,都是用绢帛所书。刘理的书信自然是表示与程城交好的关系,这解释了程城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收留刘庶,而刘庶与程城的书信则表示了刘庶感激程叔叔解救自己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