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八大员火速支援
说起人民公社“八大员”,据说是**他老人家给封的。
供销社的售货员,学校的教员,大队的卫生员,大队食堂的炊事员,送书送报的邮递员,喂牲口的饲养员,信用社的信贷员,看树看渠口的护林员。
不要小看这八大员,在大集体是脱产干部。
八大员来头都不小,不是大队书记的儿子,就是小队队长的闺女,要不就是贫协主任的岳父,民兵连长的外甥。
八大员,个个都是皇亲国戚。过去河套担渠修路挖排干,数不清的外工,出不完的外工。出外工,全靠一支扁担俩只箩筐。
有的人成了出外工专业户,一年四季在工地上。
八大员,就不同了,从来不出外工。
八大员,是村民中的贵族。
盟委计划,总排干主体土方工程在封冻前完成。由于种种原因,封冻前已经无法完成。
盟委总指挥部一声令下:全民总动员,延误工程者,追究领导责任,该上不上者,就地开除公职。
孰重孰轻,谁也能够分出个轻重。开除公职,意味着什么,谁的心里也明白。
除了老弱病残,八大员火速支援,开赴工地,参加战斗。
四喜所在的学校亦不例外,一共十二个教师,八个男教师分别到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工地上担排干,女教师负责学校正常教学。因为三四五年级是双班,合起来上课。一二年级采取复式教学。
不要小凯这八大员,平常肩膀不担土,可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青年,肩膀头子还是经过多次担土,干过多种农活,这点苦还是能够吃得消。
再说,谁也不愿意因为担总排干的事情,丢掉手中的金饭碗。
当时,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越往深挖,土方越少。有的段面站不开人,分俩班轮流挖。四喜他是在那个红柳村,完成任务后回家了,四喜被编入红旗村三队。
对于红旗村三队,四喜最熟悉不过了,妻子就是红旗村三队的。到了老岳父的生产队,老婆的娘家人自然欢迎。何况,四喜是来支援的。
四喜对于箩筐扁担一点也不陌生,从小拾粪,一担满满一担。自留地担土送肥也干过几回。有一年放假,初中的时候,替父亲出去修路,干了一个月。
三队队长杨平把箩筐上了个满,试探着问:“刘老师,担动不,上少点?”
“不用,一个样。”四喜乐呵呵地回答。
一个上午下来,四喜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孬,反而谈笑风生,成了核心人物。下午继续参加,成了上土的好手。
只见四喜轻轻地把铁锹上的泥土檫干净,挖开码口,一铁锹一尺多,不碎不散,正好一箩筐。
四喜不紧不慢,能够供三副箩筐的土,连生产队的老手旧胳膊们,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大多数工程都到了收尾,晚上不要求夜战,还有电影,乌兰牧骑演出看。
一个星期过去了,三队的工程也完成了,四喜回到了学校。
随着工程加速,大多数完成任务,没有完成的也是星星点点工程,来年打倒工。
八大员也连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后记:
1958年至1967年,巴彦淖尔人历时10年,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建成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总干渠水利枢纽工程和总排干工程,在两项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巴彦淖尔先后有20多万人次的干部群众参加了劳动,累计人挖肩挑完成土方超过2500万立方。
两件工程,功在当代,福泽后世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建国以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典型的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历史壮举。
正是有了这两大历史性壮举,才造就了巴彦淖尔农业的辉煌,使巴彦淖尔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河套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