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阴阳鬼务师> 第三百四十七章 阳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七章 阳陵(1 / 2)

叶剑南二人下车了,此时,整个天色依然昏暗下来了,微风之中,透射着一股子阴冷的气息,叶剑南仅仅这些气息,就能确定,这里的这一座墓穴,着实存在着太多的疑点了。

想到这里,二人顺着田野向着小山峰走去,其实说小山峰是有问题的,因为眼前的这个小丘,就是景帝陵,整个小丘之下,就是景帝的地下王宫!

很快,二人登上了小丘,看看时间尚早,所以二人还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接着,叶剑南坐在土丘之上,根据眼前的地形结合阴墓阳宅的风水学,开始观察整个墓穴的地形!

根据叶剑南他们查询的资料,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合葬之陵园,两人虽然埋葬在同一个陵园内,但位于不同的墓室中,并且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陵园。阳陵位于咸阳塬东端,是咸阳塬上九座西汉帝陵中最东的一座。

阳陵陵区由汉景帝陵园、王皇后陵园、寝庙等礼制性建筑遗址、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墓、东区陪葬墓、阳陵邑遗址以及寺舍建筑遗址、刑徒墓地等组成。整个陵区以帝陵陵园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景帝陵园雄踞阳陵陵区西部中间处,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20米。陵园四周有围墙围绕,每面围墙中间处设置有阙门,周围有排水渠四条,覆斗形的封土位于陵园中央,帝陵地宫在封土下部,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东边为主墓道,在地宫与围墙之间还分布有81个陪葬坑。

礼制性建筑有陵庙、寝殿、便殿等。这类性质的建筑遗址在阳陵陵区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汉景帝陵园东南部的“罗经石”遗址,整个遗址呈圆丘状,中部高,周围低,平面形状为正方形,边长约260米,主要由围墙、四面的门址、四门址旁的井、四角的曲尺形配房、门址与中心建筑之间的通道以及位于中部的中心建筑等组成。

整个遗址呈“回”字形布局,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四面基本一致,相互对应。从“罗经石”遗址的位置、规模、建筑特点及出土的四神纹空心砖、玉璧、玉圭等遗物来看,专家认为该遗址即是文献记载中的阳陵陵庙———德阳宫遗址。另一处礼制性建筑遗址位于汉景帝陵园西南部,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对遗址的东南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建筑基址、室内地面和大量的瓦砾堆积。室内南北向地沟里出土了陶俑164件、动物俑17件,还有井、灶、盆、罐等模拟类生活用具以及车马器和铜钱等。

南区陪葬坑位于汉景帝陵园东南部300米处,东西跨度320米,南北300米。在此区域内分布着24个陪葬坑,由西向东排作14行,行距20米。每行陪葬坑的数量不等,最少1个,最多6个。陪葬坑均为南北向,平面形状有长条形和“中”字形两种。陪葬坑长25.3~291米,宽4~10.5米,深7~8米。坑中陪葬有大量的着衣式陶俑、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

北区陪葬坑位于汉景帝陵园西北部170米处。陪葬坑的占地面积、数量、布局、形状与结构均与南区陪葬坑高度一致,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北区陪葬墓是传说中的嫔妃墓葬,位于汉景帝陵园北侧,现今地面上仍有两座高大的封土堆,东西相对,两千年来犹如卫兵一般陪伴着帝陵陵园。东区陪葬墓位于帝、后陵园的东部,是景帝朝权贵们的墓葬,分布在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范

围内。陪葬墓区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壕沟,中部是横贯东西的司马道。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之间有壕沟为界,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每个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东区陪葬墓现大多数已无封土,仅有少数的大型陪葬墓在地面仍有封土屹立。墓园内已探明的各类墓葬有5000余座。

此外,阳陵陵区还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这些遗址可能是当年陵区管理人员办公、居住的地方。此外,在汉景帝陵园西北部还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面积约有8万平方米。墓地中的墓葬排列无序,葬式不一,墓坑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均无葬具。墓葬中的死者多属于非正常死亡,他们或身首异处,或肢体与躯干脱节,许多骨架上还戴着铁质刑具。有的墓中埋葬多人,尸骨凌乱,展现出一幅血腥的场面。

故而,叶剑南选择阳陵作为收集鬼兵的起步,你也是有原因的,“回字局”的墓局,在茅山术有详尽的描述,回字局是专门用来防止冤死的人阴怨不散。怨气重的人死的时候,周围埋八口棺材随葬,里面装八棵柳树的树干,柳树有阻挡阴气的效果,高人在每个柳树树干上做一张活符。而套在外面的棺材一来可以防止树干腐烂,二来如果经过高人施术,可以蒙蔽冤死者,让其瞑目。这样,外面的阴气进不来,里面的怨气也出不去,乡里便可安然无事。

仅仅从这个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