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出发,由政府对企业或者整个社会制定计划来管理的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又可以划分为中央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模式,两者之间既有独立运作的一面,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两者不能偏废,同时对于市场、商品应有一定的放权对象。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性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者财团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1)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制度。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民主管理的超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劳动成果实现全民所有。具体表现在概为全民就业,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免费养老金等,以此体现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计划经济是劳动人民实现经济民主的载体,计划经济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哪里,劳动人民的经济民主权力就扩展到哪里。如“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劳动人民的经济民主权力的最好说明。“鞍钢宪法”被日本企业和美国的MBA教材效仿,也是最生动的教材。(2)计划经济的经济特征是高度的指令性计划,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这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无异。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制度固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总体上应当优于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国家容易出现经济泡沫、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是否定计划经济制度而自食其果。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危机,使得日本经济衰退30多年。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的经济陷入困境。08年美国的房地产及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许多城市行将破产,重创了西方世界的经济,欧洲共同体有许多国家财政赤字严重,有的濒临破产边缘。所有这些,根子就在于不重视计划经济的严重后果。
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学习苏联经济制度,制定了40体制。之后在50年代,日本实行了50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克服了战后的经济困难,完成了经济腾飞。80年代后,日本开始进行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的改革,扩大汇率变动空间,开放资本与股票市场,盲目地引进外资大搞房地产建设,结果出现震惊世界的货币惨案和房地产泡沫危机。
计划经济的最大优点,一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定的工作,劳动工资差别不大;二是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现象得到遏制,是一种环保经济体制;三是贫富不均的现象得到遏制,不会出现剥削严重、杀贫济富现象,贫富差距没有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计划经济的缺点,一是对微观经济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充分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脱节;二是审批经济的官僚主义盛行,审批一个项目往往要拖上很长的时间,滋长了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三是长久以后,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的造成动力不足,缺乏活力,产品流通渠道比较狭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四是过时的或者失败的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商品经济
所谓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经济是存在于各个社会与各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形式。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他们与别的共同体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6页)。
商品经济,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也是普遍性的社会经济模式,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是大分工、大交换,专业性强,效率高。一般而论,农业社会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如果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社会就会沦为纯粹的自然经济。工业社会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商品的有效供给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分不开的。如果国家拼命搞重工业、搞军备竞赛,就会严重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难以改善。前苏联拼命搞重工业,与美国大搞搞军备竞赛和石油战争、货币战争失败得很惨,七成这样的工业造成比例失调,最终拖垮了国民经济,以经济改革的失败和国家分裂而告终。
商品经济的一般特性,一是市场性。产品没有市场,市场没有产品,就不能形成商品经济。二是自发性。每个商品生产者或者经营者根据市场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进行一定的商品与货币交换活动,互通有无。三是竞争性。商品经济表现为质量、数量、价格、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竞争,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