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来到阎应元家里,正碰上徐玉扬、何常这些江阴系将领都在,他们正在一起商议同盟军整训、部署方面的详情。至于旭卫镇的徐鸿已经回到吴淞城,作着旭卫镇整军南下的准备。
对于阎应元,高旭寄以重任,任命他为同盟军军政司的副司理,统筹同盟军军务。而他也不负高旭厚望,尽管他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由于现在无论是同盟会,还是同盟军,都处于蓬勃的上升期,事务堆积如山,就积高旭日理万机,事事亲为,也是无用。所以,高旭现在基本上定下框架,确定指导性方略,其中细节的执行,就要靠手下的这些人才去完成。
现在高旭的重心将要倾向水师建设,争霸制海权,扩张同盟军的海上战略空间。没有了郑芝龙这个后顾之忧后,再全力北伐满清。至于江南光复区的军务,暂时由阎应元全局负责。如今阎应元的舞台不再仅仅是江阴一隅,而是以松江、苏州、常州三府为主的南直隶地区。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往往取决于他的舞台有多大。
虽然同盟军在常州、苏州的控制区只有半境,但自从高旭把苏州绿营将领李元胤的反正倾向,这个属于绝密性的内应告知阎应元之后,阎应元就完全把苏州、常州两府作为光复区来看待了。因为常州清兵的防守不足为虑。同盟军在苏松常地区的主要对手,在北,是重兵驻扎在镇江府的恭顺王孔有德部,在南,便是驻扎在杭州的汉旗军张存仁部。
徐玉扬是闲不住的主,他的血液里充满了好战因子,由于清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的主力离开南京,徐玉扬建议,趁着清军兵力空虚,同盟军立即发起反击,光复苏州、常州两府全境,再向北击破镇江的孔有德部,然后挥师兵临南京城下,一举光复南京城。
徐玉扬的说法极具诱惑力。要是能一举光复南京,那同盟军的声势将是再攀一个高峰,而且光复南京的象征意义,是无比重大的。
但阎应元却是摇摇头道:“其实在去年年底,督帅就有趁胜光复苏州的想法。但属下认为,同盟军立足未稳,不宜激进。当年李闯三个月内,从陕西北上,就陷了北京,结果呢?没有厚实的基础,最终一败涂地。”
“为什么不宜激进?如果我们直取苏州、南京两城,就算我们成功了,但因为根基未稳,根本无法消化这个胜利,最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要是那些朱明王爷来了,我们该如何是好?为什么我们同盟会能得到这么快的发展?就是因为没有了干扰。如果有一大堆腐儒在我们头上指手划脚,我们同盟会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去年属下不赞成光复苏州,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同盟军因为实力大损,需要整训;之二,我们在陆上立足未稳,漕运便不可全断。如果苏州一下,漕运全断,那么杭州的清军成了孤军,就会全力进攻我们,进行困兽之争,为打通漕运而不惜代价。之三,我们要是完全包揽下清军的全部压力,你们看看我们的背后,隆武帝这个闭户天子躲在后方坐享其成,而福建郑氏又扯我的后腿,断我们的商路。所以,如果我们的根基不稳,将来一切皆是云烟。”
“另外,属下对督帅以崇明岛为基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一城一个据点,凭着江南水网密集的地形,沿江沿海大修铳城、堡垒,向内陆渗透的方略极为赞同。”
高旭听罢,不由得深思。这徐玉扬与阎应元俩人,一攻一守,一急一缓,两相并济,着实是最佳拍档。让高旭心底长舒一口气的是,这阎应元终于在自己面前自称“属下”,而不是初到崇明时的“阎某”了。这其中的差别可大着呢。
阎应元又道:“尽管去年我们的人马有所折损,但在年底,我们同盟军的三个镇的兵员都得到补充。铁一镇与忠义镇各有四个主力加强营,各有战兵一万有余,另外还有督帅旭卫镇的四个新编营,这样,我们同盟军陆师就有三万主力。这三万人马由老兵为骨干,占了六成,补充的兵员是经过训练的,只要经过磨合,就能形成战力。”
高旭听罢阎应元的话,心中不由有点小得意,算起来,如今他可是手里握着三万枪杆子的小军阀了。
阎应元又道:“除了三万主战精兵之外,我们还需要库存大量的预备战力。所以,属下建议,我们在江阴、吴淞、浦东三地增设三个集训军区,招募乡兵组建预备营。”
高旭道:“这个想法不错,打算招募多少人?”
阎应元道:“每个集训军区招募十个加强营,总共三十个。每个军区三万余人,总共大约十万人。今年出了春季,满清主力必定再次南下。到时这三个集训军区的十万预备营辅兵,也必定走上战场。大浪淘沙,只要幸存二成,我们就得精兵二万。”
高旭听罢,不由深思一下,要养这十万人马,得需要不少的钱饷哪。
无论如何,扩军是必须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高旭想罢:“好,这个扩军整训计划,由阎先生全权负责,所需钱粮器械之类的物资,交给行政司办理即可。”
同盟会的行政司是由沈廷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