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抗日之血色烽火> 第三百三十七章 核平计划(五)大结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七章 核平计划(五)大结局(1 / 2)

因为版权方面的问题,血色烽火只能仓促结束,实在对不起大家!请大家继续支持新书!

在作战室内,林定远惊讶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抗日战争的形势似乎比历史上更为严峻了,自己更加迫切的需要原子弹这柄惩恶之剑,不在本土使用核武器是林定远的原则,但是对日本本土使用核武器也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林定远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原子弹填料储备,这才是林定远的耽误之急,林定远的地下核试验场已经准备完毕了,在国内除了蒋介石之外就没人知道所谓的“核平计划”,戴笠这个负责全部安全保卫的军统局局长都不清楚“和平计划”的庐山真面目。

钱斌等人对于林定远的分析也陷入了沉默之中,新编第一军就算是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现在京沪杭和徐州两个方面全部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之前整备的部队基本已经全部投入了,现在蒋介石手中亦无多少部队,因为日本关东军的大批抽调,苏联方面远东压力骤减,不过林定远也通过情报侦察和渗透发现,日军在大规模抽调关东军的同时,竟然不顾国力在疯狂的组建部队补充进关东军的作战序列之中?日本人将关东军主力用于中国战场的同时在疯狂的穷兵黩武扩编关东军,甚至组建三个战车师团?日本人疯了吗?

林定远看不出北进计划日本能够得到多少的好处,日本人在张鼓峰和诺门坎等地在频频挑衅,这对于林定远来说可以被视为是日本陆军北上计划的一种尝试,难不成日本陆海军还要各玩各的吗?在国家总体战略方面,海军南进去搞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陆军北上远东收复日俄战争战胜却失去的土地?就算是疯子也不敢如此,钱斌等人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情报,而林定远非常清楚,一旦德国撕毁苏德协定的话,大局入侵苏联,日本人等的就是这股东风。

不过,林定远还记得在历史上德国发动入侵苏联战争爆发之后,日本裕仁天皇御前会议制定的对苏国家战略政策的时候,将日本对待苏德战争的态度将根据三个协约国的精神,但明确表示日本暂时不会介入这场战争中,却又暗示德国人日本将秘密加强对苏战争的军事准备工作,保持独立的立场。

可以说日本人是将小花招玩得不亦乐乎,日本人认为如果苏德战争向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那么日本就可以投入全部的关东军将对苏联诉诸武力,一举解决北方问题,保障北部边境的安全,将全部力量用于解决中国战场,所以战时大本营方面根据裕仁天皇的这一决定,日本参谋本部便开始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实施进攻苏联的战争准备工作,日本裕仁天皇还专门向日本关东军和驻扎在中国北方的日军下达了秘密命令,并且制定了完备的作战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日军拟在预定方向对苏联军队实施一系列打击,击溃在滨海边区、阿穆尔河沿岸和后贝加尔地区驻扎的苏军机械化主力之后,立即以少量兵力占领主要交通线、军工企业和后勤供给基地,摧毁苏联军队的抵抗,清剿苏军游击队,迫使苏联军投降。

狂妄的日本人计划在六个月内推进到贝加尔地区并结束战斗,为此日军在京沪杭和徐州两地与中国军队主力激战之际,在国内、朝鲜、台湾、满洲进行战时大本营发布的首次全国动员令,并决定将关东军扩编为二十一个师团又七个独立旅团,其中包括三个战车师团和二个机械化师团的庞然大物,为此裕仁天皇核准秘密征招六十万人并征用一百八十万吨的船只用于向伪满州国运送军用物资,大批的日军预备部队通过朝鲜徒步行军进入伪满洲国境内,秘密向中苏边境昼伏夜行集结,为此日本方面国内暂停了海军方面的造舰工程,毕竟战列舰代替不了战车和大炮,陆军的武器火力相对中国中央军的精锐部队落后太多,以至于尸山血海都没能攻克南京,这一点方面裕仁天皇在全力反思,平衡陆海军之争的矛盾焦点。

林定远面对送回的情报,知道这些情报除了对苏联方面加紧援华有力之外,对于中国战场并无太多的帮助,从全面抗战爆发,孤独的中国就一直在孤独的抵抗,日本关东的全面秘密动员工作是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兵员的秘密动员是以集训登记和内部例行征集的名义进行,日本人最后计划召集百万的兵员,其中的三十五万到四十万将由日籍朝鲜人承担,这些比日本人还野蛮心理变态的日籍朝鲜人正是日本人迫切需要的,当林定远看到日军前线部队向日军派出了懂俄语的人员,才相信日本人确实在做准备,但是此刻德国还尚未入侵苏联,日本人忙的不亦乐乎在准备什么?日本人自己单干的可能性小于等于零,唯一的可能就是日本在威胁苏联方面,回应张鼓峰的挑衅,切断苏联的对华援助恐怕才是日本人真正的目的所在。

不过,林定远并不相信日本人拼凑的这些部队能够有原本抽调到中国战场的几十万关东军的军事素质,日军开始在苏联边境地区集结,并且将关东军升级为总军,下辖东部、西部和北部方面军,其总数量达到了二十三个师团之多。此外,日本国内开始实施第二阶段动员后,完成动员之后将在苏联边境地区共集结了百万以上部队,在集结部队的同时,日军还在满州和朝鲜各地储备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