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在前方血战,而作为文职人员,封常青悠然自得的在后方的中军大帐中写着文章。
在后方的营地,郎官郑德诠领着几十名火头军忙的一滩糊涂,看到封常青悠闲自得,马上让人招呼他别闲出一个屁来,出来活动活动,帮着点火做饭。
封常青一梗梗脖子,让通知的人滚蛋,老子有正经活儿干,别在这儿碍眼。
郑德诠是高仙芝的发小,情谊自然不一般,仗着高仙芝的庇护,平时颐指气使惯了,没有人敢于不给他面子。今天让封常青卷了,面子下不来,气得破口大骂。
郑德诠满大营骂大街,声音高亢而响亮。封常青我行我素,你就使劲骂吧,反正被骂不是第一次了,老子就当王八放屁了,依然端着茶水提起毛笔勾勾画画,怡然自得。
夜幕时分,高仙芝率领着打赢了战争的将士返回了驻地。赢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没有理由不喝一杯。全军举行了篝火狂欢,他在敬了将士们一圈酒以后,带着醉意返回了中军大帐。
全军都在狂欢,每个人都有一千条理由将自己灌醉,唯有高仙芝还不能休息。他要整理思绪,将这几天的战斗经历和结果完整整理出来,交给夫蒙灵察。
这个报告很难写,高仙芝很为难,既要把抗命的责任推出去,又要把大胜的结果写得明白,通俗易懂,还要带上统帅部的功劳。而这样的文章,自己的几个幕僚都不胜任,只有自己干了。
自古以来,战争文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大智慧。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在祸乱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清军节节败退。曾国藩的湘军草创,拉上战场和太平军作战。然而,打仗可不是写文章,湘军打一仗败一仗,就没赢过一场。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如果不是手下的将士水性好,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经历了一连串的败仗,朝廷的弹劾文书铺天盖地。曾国藩他不得不上书皇上检讨错误,在上疏文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看到曾国藩的文书,有个幕僚急了,这不是闲着没事儿整死自己么!于是,他建议曾国藩改动文书,把“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
不要以为这是几个字的变动,无关大雅。经过这么一修改,整个文书的意义都不一样了。屡战屡败说明自己无能,辜负了朝廷的重托,堪称死有余辜;而屡败屡战,说明自己不畏强敌,一腔热血为国尽忠,迎着困难上,绝不逃避。
果然,这一改成效显著。咸丰皇帝龙颜大悦,不仅没有责备湘军丧师失地的责任,反而公开褒奖曾国藩,号召各路大员向他学习不怕死的死缠烂打精神。
由此可见,文章可以杀人的。要不怎么就有了“口诛笔伐”这一个用了很久也依然不褪色的成语。
高仙芝辗转反侧,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正在此时,大帐的毡门推开了,封常青走了进来。
高仙芝皱紧了眉头,他对封常青这个人至今没有一丝好感,看到他就觉得讨厌。
封常青注意到了高仙芝的不耐烦,实际上,这一段时间以来,自己整天在中军大帐转悠,高仙芝对他就没有正眼儿看过,这样的冷淡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封常青没有说话,将手中的文书放到了高仙芝的面前。
高仙芝很奇怪,不由得问道:“封先生,这是什么?”
封常青淡淡的说:“高将军鞍马劳顿,常青在后方无所事事,将战斗情况做了一个小结,写出了告捷文书。常青文笔粗陋,请将军过目。”
高仙芝翻了翻眼睛,不相信的看着封常青。只有亲自参加过战斗的人才能知道战斗的艰辛与不易,你一直在大营之中喝茶水聊天,竟然也敢书写战争场景。“你以为你是谁,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么?真是无知者无畏啊!”然而,高仙芝没有说出来,也没有更多的客套,挥手让封常青出去。
高仙芝的头很疼,想来想去无从下笔,于是,将扔到一旁的封常青报来的告捷文书翻了一下。
一行堪称秀丽的文字跳入了高仙芝的眼帘,让他的神经顿时变得兴奋起来。
“卑职率军夤夜进军,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
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犹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不可遏止,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豪情。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说了,甚至他没想到的也历历在目,不动声色的将战斗的功劳说了出去。
这样的思想高度,就是亲自参与作战的幕僚也未必能做到,而一个躲在后方大帐中的人,没有经历战争,竟然写得活灵活现!高仙芝大吃一惊,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仙芝大骇异之”。
高仙芝立刻命令郑德诠觐见,询问他,封常青是不是在战后和将士们有过接触。
郑德诠肯定的说:“那小子不干正事儿,躲在房间里写写画画,然后就蒙头大睡。等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