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分布诏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按照这项诏令,州郡如果没有战事,将不再保留军队。刺史、郡守都成了纯粹的地方官,不再领兵,刺史也不再保留将军称号。司马炎这么做,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地方官专心民务,另一方面,罢兵之后也减轻民众的兵役负担,免进生产恢复。
只是司马炎的动作也太激进了些,悉去州郡兵之后,恐怕连最基本的治安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了。一旦天下大乱,手无兵权的那些地方官吏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早在司马炎建国时设立的分封制就规定,诸王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次国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也就是说,司马宗室诸王所拥有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了郡县的兵马。一个王国,最少也拥有一千五百人的军队,而一个大郡不过才区区武吏百人。
司马代魏而立,司马炎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认为曹魏宗室衰弱微才致灭亡,所以他大封宗亲,以对抗士族,防止士族中冒出的野心家再篡夺了司马家的江山。他却没有想过,在悉罢州郡兵之后,这些手握重兵的诸王当中只会涌现出更多的野心家。
因为天下刚刚一统,全国上下还沉浸地胜利的喜悦中,许多大臣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吾生后果。当然,也有少部分有识之士上表劝谏,奈何司马炎只是不听。
卫平得知这个消息,也只得长叹一声。在第一次看到占田令之后,卫平还曾经对司马炎抱有极大的希望,指望能够劝说司马炎富国强兵,压制诸胡,防止五胡乱华惨剧的发生。当悉罢州郡兵的诏令颁布以后,卫平终于彻底抛弃了幻想。
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朝廷在京城虽然还积聚了大量军马,然而京军的装备虽然精良,但却缺少实战的锻炼。而且,就算这些京军的战斗力足够强大,在缺少远程机动能力的年代,也难以指望他们在地方动乱中发生多大的作用。卫平几乎已经可以看到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人民相食的惨景,却又无能为力。
…
然而,朝堂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更没有多少人会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很快,卫平就听说了在历史上流传甚广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王恺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司马炎的亲舅舅,有司马炎做后盾,自然富甲一方。为了显示自己豪奢的生活,他家中饭后都用糖水刷锅。
身为一名小厨师,卫平对此很觉不可思议。用糖水刷锅,锅上自然会粘有甜味,无论是做饭还是菜,都会受到影响,容易串味,也不知道这王恺是怎么想的,难道真是有钱烧得慌?
但是石崇却不这么想,他为了表示自己比王恺有钱,马上吩咐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听说之后,立刻让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步障,供其出游时使用。石崇又不甘示弱,随即做了五十里长的锦布步障。王恺又吩咐用赤石脂来涂刷墙壁,石崇马上就改用花椒来涂墙。
对于这些土豪们的斗富之举,卫平简直感到不可思议。难道他们就不懂得“财不露白”的道理,就不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王恺是皇帝的亲舅舅,这也罢了,石崇只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四品官,凭什么就敢这么嚣张?
…
就在卫平感觉不可思议的时候,忽然就接到了王恺派人送来的请柬,请他明日一早前往石府。卫平因为一直想要报仇,所以刻意保持着和石崇的距离,以免引起石崇的疑心。但是王恺派人送来请柬,卫平却不能置之不理,毕竟王恺的身份摆在那里。只是他想不明白,自己和王恺素无来往,这封请柬来得有些奇怪。
尽管满腹狐疑,卫平还是拿着请柬来到了石崇府上,这才发现,原来接到请柬的并不只有他一个,还有驸马王济、杜预之子杜耽、卫瓘之子卫宣、襄城公主的丈夫王敦以及王敦的堂弟王导,另外还有些人卫平也叫不上名字,所有人都是接了王恺的请柬而来。
石崇本人却毫不知情,但看到今天来的都是京中名人,他倒是大为兴奋,一边将众人让进府中,一边命人安排筵席。
过了小半个时辰,王恺终于姗姗来迟。一进门,他便哈哈笑道:“季伦,王某前天得了件好东西,不敢专美,特邀诸位好友同来一观!”
卫平这才知道,所谓请柬其实是王恺向石崇下的又一封挑战书,他们这些人无非是王恺请来的见证人罢了。卫平不禁有些好奇,这王恺兴师动众,究竟带来了什么?
石崇同样十分好奇,连声道:“愿求一观!”
早有家奴小心翼翼地抬上一件物事,揭开上面蒙的锦缎,众人齐声惊呼。原来,那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以当时的条件,采摘珊瑚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尤其像这么大又这么完整的珊瑚,几乎可以称作珊瑚树,更是价值连城。其实,王恺虽富,在市面上也买不到这样的珊瑚树,这株珊瑚还是司马炎听说他屡屡败给石崇,这才偷偷送给他暗中相助的。所以,王恺觉得自己今天是稳操胜券,这才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