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退不能之时,蒋介石的命令来了,命令黄维不准转移,就地固守。
11月28日,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从徐州向南进攻,意欲夺回宿县,打通徐蚌交通线的战事毫无成效,已被我华野坚决击退,接着又出现了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而又突不出去的严重局面。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顾祝同、何应钦、杜聿明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一方面放弃徐州,徐州的部队全部南撤。为了能保存点实力,不能让黄维冒险突围,而要让其固守,以便能牵制住解放军的兵力,而让杜聿明指挥徐州的所有部队撤出徐州,待杜聿明率军向南进攻,进至蒙城、涡阳地区之后,再设法解救黄维兵团之围。另一方面,命令蚌埠方面的刘汝明兵团和李延年兵团向北进攻,力争进取宿县,与杜聿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解除解放军对黄维兵团的包围,救出黄维兵团。根据这一决定,杜聿明在飞回徐州时,就在飞机上与黄维通了话,要黄维顶住,说他正在努力援救。顾祝同也飞到双堆集上空和黄维通话。他要求黄维一定站稳脚跟,就地固守,并设法把所占地区扩大。
黄维说这里的老百姓都已跑光,所占领的村子都是一些土墙茅屋,既无粮食,又无饲料,连饮水和燃料都难以解决。顾祝同向黄许诺,立即安排空投补充给养。就这样,黄维兵团就在寒风呼号的淮北大平原上挖掘工事战壕暂时栖身,行固守待援之计。
黄维兵团困守之地,是位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忠义庄、王朱庄、马家楼等20多个村庄。虽然双堆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但也只有100多户人家。这里由于有两个相距二三里、高约十几米的大土堆,一个名叫平古堆,一个名叫尖古堆,故而村子就名叫双堆集。两个土堆虽然不高,但在那平坦的淮北平原上,就显得相当突出了。不知在何年何月,人们在平古堆上修了一座玉皇庙,每逢庙会,香火还相当茂盛。1984年,文物部门在平古堆和尖古堆中挖出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物,最早的竟然是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和骨器,才知道这两个土堆原来是十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存。不过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不可能有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心思,就是有那么几位有文化的人,也只可能把它与当时最为现实的头等大事联系起来。
当黄维兵团处于围困之中的危局时,兵团中有一个高参就一心想发挥他的文化知识作用。这个高参特地去见眉头紧锁的黄维,并一反当时人人脸上的愁苦之状说:“司令,双堆集可是大吉呀!”黄维一声不吭,他也算戎马半生的统兵大将,也还真不知何吉之有。这个高参说:
“我会拆字。司令不必焦虑,历来大将出师多讲究地理征兆。就凭‘双堆集’三个字,我们就会逢凶化吉!”这句话黄维当然愿听,就叫他讲下去。于是,这个高参就大胆地拆起字来:“从拆字格来看,‘双堆集’三字,‘堆’者,是‘十’、‘一’、‘佳’三字也;‘集“
者,是’十‘、’八‘、’佳‘三字也;而’双‘呢?则是’佳‘、’又‘、’佳‘三字也(按:这是以当时使用的繁体字而论的,繁体字’双‘字写作’雙‘)。这三字合起来,正是十一师佳,十八军佳,而且是佳之又佳。这岂不是上上大吉么!”初期的十一师和后期的十八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和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军队中通称由这两支部队出身或起家的人为“土木系”。十八军是土木系的代表和中坚力量,以十八军为主干而组建起来的十二兵团也就被时人认为是土木系的代表。至于黄维,当然更是国民党军界中众所周知的土木系的主要骨干。如果按这个高参的拆字法来看,“双堆集是黄维兵团的福地”的这一结论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遗憾的是,这个高参没有为自己的拆字行动事先拆个字或者卜个卦,看这次拆字是吉还是凶,看自己是否找对了对象。他的这次十分得意的拆字并未能受到黄维的称赞,甚至未能使黄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原因是这位高参还不太了解自己的司令官,从德国深造归国的黄维从来是以标准的新式军人自诩,从来不信占卜拆字这一套迷信玩意儿,而且对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很多相信各种各样迷信活动的军官嗤之以鼻。不过黄维认为这个高参其心可嘉,他的拆字结果传到部队中去也会起到一点鼓舞军心的作用,所以并未对这个高参有所申斥。第二个碾庄:在解决了黄百韬兵团之后,为了方便指挥,淮海前线总前委指挥部从临涣集向前线移动,迁到了宿县小李庄。小李庄位于徐州至宿县的铁路和徐州至阜阳的公路之间,是敌人三路兵马,即杜聿明集团南下、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北上、黄维兵团东进的预定会合地,天天都有几批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在头上盘旋侦察。他们万万不会想到,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指挥部就在这个小村子里。
按照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命令,包围黄维兵团的部队在11月29日向敌人发动了强攻。中野和华野的主力加上部分地方部队共20多万人投入了围歼黄维兵团10多万人的战斗。
但是,如何才能既不拉长时间又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