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一级上将胡链> 第120章 包围12兵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包围12兵团(2 / 3)

计划向东南转进,赶到固镇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南坪集距固镇仅八十里,只需急行军一天就可到达。只要到达固镇就可立于不败之地,退可往蚌埠,进可与李延年兵团合兵一处,同样可以执行攻占宿县的预定计划。应该说这一建议在当时是最正确的,但黄维不敢不请示就改变计划,怕承担责任而迟迟不能定下决心。直到24日后半夜才下达转向固镇的命令。而且这一命令中规定以14军、85军掩护10军、18军脱离战斗,其实这一命令与迅速转移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因为第10军和18军是第12兵团四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军,根本不用两个战斗力差的军来掩护,而14军、85军原本只要简单的原地转向就可迅速转移,现在要掩护其他军还得重新部署,这样一来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是黄维在指挥上最大的失误。而当各军准备完毕却迟迟没得到开始行动的命令,原来黄维兵团部的一个传达命令的机要参谋失踪,让黄维足足等了半天。杨伯涛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行动,离开危险之地,被这样根本算不得什么的小事耽误时间,是极大的失策。黄维在决策上的迟缓,主要是他没有临机决断的勇气和魄力,害怕自行其事而受责。从这一点上讲,黄维是缺乏大将之风的,呆板地执行命令,不敢根据战局变化进行必要改变,在这样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葬送了他的部队和决战的胜利。11月25日十六时,黄维兵团开始向固镇转移,但才走了没几小时,太阳落山天色暗了下来。由于黄维兵团机械化程度较高,编有大量汽车和坦克,而这一地区又没有像样的公路,车辆在夜间难以行动,只得在双堆集宿营。就在黄维兵团脱离战斗向固镇转移时,解放军立即乘机对双堆集发起向心攻击,黄维兵团刚准备宿营,防御部署尚未形成,就遭到四面猛攻,被打了个猝不及防,至11月26日晨五时,黄维的第12兵团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被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不足十公里,南北不到五公里的狭小地域。

(三)

11月26日,黄维兵团虽然被围,但毕竟是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一边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一边与南京联络,顾祝同指示全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李延年兵团会师。根据这一指示,黄维决定于次日集中四个主力师,乘解放军立足未稳,包围圈尚未严密,齐头并进向东南突围。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报告该师侦察人员已发现当面解放军的薄弱环节,可以乘隙取得突破。同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110师为先锋,首先突击,其他三个师随后跟进。黄维采纳了这一建议。实际上,这是廖运周的瞒天过海之计。廖运周,黄埔军校四期毕业。1927年3月加入**,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接受****的秘密指示,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隐蔽。他先在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中任团长,后来抗日同盟军失败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编为110师。他就在该师中历任团长、旅长、直到升任师长。****北方局、晋冀鲁豫分局、华东局、中原局乃至中央军委,都在不同时期向他布置任务,并多次选派干部进入110师,帮助开展工作。1947年夏,华东局批准成立110师地下党组织,基本把该师置于地下党的控制之下。当时邓小平指示积极准备,耐心等待,要到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到1948年7月,邓小平又指示要做好起义的一切准备。当廖运周的110师在85军建制里随黄维兵团被合围在双堆集后,特别是在掌握了黄维的突围计划后,他立即派人设法与当面的解放军中野6纵联系,请求乘突围之际举行起义。刘伯承、邓小平批准了他的请求,规定了起义部队的行进道路和联络信号,并指示6纵做好接应起义和阻击黄维突围的准备。廖运周得到刘、邓批准后,考虑到突围时四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在中间不利于起义,为确保起义成功,这才向黄维提出了110师为先锋首先攻击的建议。11月27日六时,廖运周率110师的两个团(另一个团被85军留作预备队)顺利通过解放军的阵地,向指定地点开进。当110师通过后,6纵立即封闭了通道。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三个师沿110师的路线跟进,不料随即遭到解放军预伏火力的迎头痛击,尽管有飞机、坦克的支援,仍未能突围出去。为妥善安置110师的起义官兵,中野对该师的起义保密三天,更使黄维对110师的突围大惑不解。当得知110师的起义后,第12兵团士气大挫,军心动摇。刘峙在回忆录中认为廖运周的叛变,是黄维兵团失败的关键。总前委为加快战斗进程,瓦解黄维兵团的斗志,请求中央军委以新华社广播,敦促黄维投降,并指出所有官兵只要放下武器,下至士兵,上至高级将领,一律保证生命财产安全。12月21日,******,朱德联名致电廖运周和110师起义官兵,高度评价他们的起义。

廖运周率部起义后,中野不失时机向黄维兵团猛攻,刘、邓一度估计可在两三天里解决战斗,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黄维依靠优势火力,顽强防御。而中野由于前一时期,先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为行动迅速,将重武器几乎尽数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