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柳江三部曲)之第一部
烈士的诗:
“……问尽苍生当磨剑,中原鬼哭意彷徨!”
(1)接受任务
一九二六年七月的广州城,这里的天气早已是盛夏暑天骄阳似火热浪扑人。可这里的革命浪潮更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到处都是“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口号。全国的革命精英革命志士云集广州,国民革命军早已誓师待装北伐,中国大革命时代己经到来了。
这天,年轻的**员韦先勇正急促地走在越秀区的中山路上,向着农民运动讲习所走去。
广州农运所地处中山四路四十二号。这里是一处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此处原是番禺县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的地方。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浦陆军军官学校后,**人林伯渠提议也在广州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这里便成了农讲所的所在地。
韦先勇刚从广州特委书记肖忠恕处接受任务出来。他受广东特委委派,准备到广西桂中重镇柳州去和那里的**人共同开展党的工作。
韦先勇来农运所是准备找他的同乡,也是广西东兰地区的农运领导人之一的**人韦伯民。
韦先勇和韦伯民都是广西东南县武篆镇山峒乡人。按当地族谱记载,韦伯民与韦先勇的父亲是同辈人,在乡里时韦先勇称呼其为“阿叔”。
韦伯民与广西东兰地区的农民运动领导人韦拨群是亲密战友,他们二人在广西东南一带都有很高的声望。韦先勇一直都是把他们二人看着是自己的楷模和师长,对他两人都是极为尊重和信任。
韦拔群在广州农讲所学习结业回到东南地区后,韦伯民又接着被派遣到广州农讲所学习。以往韦拔群在广州农讲所学习时,韦先勇经常到农讲所来看望他。因此韦先勇也了解熟悉不少农讲所的讲学情况,也见识过许多**的重要人物。
自从韦拨群离开“农讲所”后,韦先勇又常来农讲所找韦伯民。韦拔群和韦伯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贞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韦先勇,他立志自己修完学业后也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去,在慢长的人生道路中干一番有益于民族、国家的事业。
当韦先勇来到农讲所时,不巧韦伯民也于近日返回广西东兰去了。这令韦先勇非常失望,他原本是准备来和韦伯民告别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韦伯民的告诫,使自己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帮助。
因为韦先勇经常到农讲所来,他早已与这里的一些人员熟悉了。农讲所的门卫老张头告诉他,韦拨群返回到广西东兰后,他也开办了广西东兰地区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因急需教员,所以韦伯民在广州农讲所学习一结束,他就立即被韦拔群召回广西东南地区去了。
韦先勇十分失望地离开了农讲所,他拖着疲乏的步子朝着不远处的黄花岗陵园走去,先前的兴奋与激情一时也失去了踪影。
他慢慢地走近墓园,站在牌坊式的大门前,凝神地看着大门横楣上孙中山亲笔提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沉思良久。之后他又走进庄严肃穆的墓园之内,在走过墓亭、记功坊、乐台、四方亭和黄花亭等处之后,他又静静地站在自由女神像之前,心中默默地背诵着孙中山为七十二烈士写的祭文:“满清末造,政纲不修,外侮内讧,民生凋敝。豪杰奋发,共谋倾圮,兴复邦家。辛亥春雷,义起粤中,碧血飞溅,寡不敌众,忽焉殒命。出师未捷,千古遗恨……”
末了,韦先勇又一路返回到黄花亭处坐在亭内的石凳上,他看着不少的游人在墓园浏览,游人们的面部大都带着肃穆的表情。此时他想的很多:不少的革命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殷殷碧血,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但是,如今的中华民族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方的大片国士仍然处在军阀的统治之下,帝国主义的邪恶势力仍然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现今中国的革命仍在继续,国民革命军即将挥师北伐。自己在这个历史时期被上级党委派到广西桂中开劈工作,这是自己的光荣。他决心要按照自己入党宣誓的誓词那样,为了**的理想在中国的实现,自己要不屈不挠的奋斗终身。
一想到这些,韦先勇的情绪又开始兴奋起来。他纵观自己的求学道路,觉得有些过于顺利。他幼年时在广西边远的东兰地区,那里地贫人穷,极少有读书之人。他的家庭也是非常贫穷,但父亲是个有头脑的人,他深知不读书、不识字之苦。他认为只有读书识字、会算数,将来能给人记个账、作个账房先生的也可以生活下去了。因此他省吃俭用地让儿子去上私塾读上了书。
说来也是韦先勇生性聪明、悟性高。因而学习成绩良好,深受老师的赞扬。韦伯民和韦拔群也希望乡里能出个把“秀才”般的人才。经二人的支助,在韦先勇读完私塾后又帮助他到东南县中学求学。
此时的中国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韦拔群、韦伯民在东南一带也搞起了农运活动。他们希望韦先勇能成为革命的后继之人,于是又支持韦先勇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