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率军踏上了进军新罗的道路。薛仁贵率军自汉江登陆,攻击新罗泉城(白水城)。
三年前,李谨行、高侃曾联手在这里大破新罗、高句丽联军。三年后,智勇远在二人之上的薛仁贵能否延续唐军的辉煌,再次击败新罗?
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面对被刘仁轨、李谨行连续击败多次的新罗军,失去薛仁贵带头冲锋表率的唐军竟然被包围了且大败,被阵斩1400人,损失战马1000匹,兵船40艘!薛仁贵带着首战败绩的结果突围而撤。据《三国史记》的记载显示,薛仁贵的失败还没有结束。公元676年,十一月,薛仁贵年62岁。
薛仁贵再次率军向新罗进击,这次,薛仁贵没有从汉江进入半岛,而是换成从白江口进击。
新罗方面派出了沙飡施得率水军前来阻击,双方战于白江口(13年前,唐倭水师在此发生了第一次中日大战,结果为倭国水师几乎被全歼。),陆战高手薛仁贵竟然取胜了,盖因唐水师装备精良,无需主将带头冲锋之表率作用吧。
可惜,接下来的陆战中,薛仁贵竟然连败22阵,唐军阵亡4000余人。以上内容,均为来自于《三国史记》的记载。我唐史料皆无!看到这里,我愈加痛恨史官的不负责任!
我胜,你大肆渲染无可厚非,然而,我败,竟片言不留,这就给了新罗方面大书特写的机会!此种感慨,并不表示我对《三国史记》关于这两战记录真实性的怀疑,若深究。其所言似实。主因唐军主将薛仁贵!“夫勇者,才之偏耳,……。未见所以必取胜之道也。”
勇猛,只是主将素养中的一个方面。是没有凭此就可以每战必胜的道理的。薛仁贵之威名我们无需怀疑,否则也不会流传至今。但是对于薛仁贵的军事智谋,我们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来讨论一下吧。
自薛仁贵出场以来,我们先看看已经熟知的薛仁贵诸战中的军事表现:第一战:安市之战,“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之“跃马径前”;第二战:驻跸山之战,“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之“大呼先入”;第三战:横山之战,“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之“匹马先入”;第三战:石城之战,“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之“单骑直往冲之”;……对于一个威名赫赫的古今名将来说。其军事方面竟然几乎全是诸如“大呼先入”、“匹马先入”、“单骑冲之”……之类的表现。
当朝皇帝李治在给予其的嘉奖书中对于薛仁贵的军事表现亦是诸如此类:“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我们看到,但凡薛仁贵部唐军取胜,无不与其带头冲锋的表率作用有关,罕见智谋之运用。跟这样的主将打仗,士兵们会发现打仗原来如此简单:跟领导后面冲就得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不!薛仁贵是个例外。他能够凭借自己的万夫难挡之勇,轻而易举地激发临战时唐军的士气。自如地驾驭着战场的气势。但是,我们就此能够否定薛仁贵的高宗朝第一名将之称呼吗?答案同样为不!因为薛仁贵固然为第一名将。但是,他称不上“军事家”之称号。
面对败局,我相信薛仁贵肯定会有一声叹息“岁月不饶人啊!”成也三韩,败也三韩!在这片土地上,薛仁贵开始了辉煌的军事生涯;同样在这片土地上,薛仁贵也跌入了军事生涯的谷底!薛仁贵老了,真的老了,这里将是他的最后一战吗?
以失败而结局?都62岁了,恐怕此生再无机会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了!好了,薛仁贵最后一战真的结束于此吗?以后再看,毕竟,里薛仁贵683年去世还要七年时间呢,奇迹,或许会发生。自公元670年至公元676年,历史七年的唐罗之争全面结束,那战争之后的唐罗局势如何呢?我们下期继续!
公元676年,大唐仪风元年,新罗文武王16年。唐罗七年战争彻底结束!纵观七年来的战争,作为宗主国的大唐胜多败少,却失去了对百济故地的控制;相反,作为藩属国的新罗胜少败多,却获得了全部的百济故地及部分的高句丽故地。
唐与新罗实力相差悬殊,其战争之结局本应毫无悬念的一边倒,奈何大唐因难以东西兼顾而给新罗提供了可乘之机。欲征服一国,须歼其军队、克其国都、俘其君主、毁其意志。而绝非一两场战役胜利所能决定的。战役,只是战争中的一部分,为必要手段,却非全部手段。
唐军虽然在高偘、李谨行、刘仁轨等人的统帅下,取得对新罗作战的绝对优势,然而因半岛远离中原本土,致使唐军后续乏力,不能够在战胜后及时派兵派员稳固作战成果,导致唐军总是师胜而地失。反观新罗,虽然屡战屡败,虽然丧师,却未失地。再加上主场优势,军备很快就能够恢复起来。
并充分利用唐军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的劣势,采取持久战来消耗唐军。新罗军事斗争中的地主优势为唐罗七年之争的结局带来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