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抗战观察者> 第206章 委员长的家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 委员长的家宴(1 / 2)

“杜将军,来,给你介绍一位文化界名人。”一个很熟悉的声音传来。

“周先生?抱歉周先生,我没有注意到你也来参加这个宴会。”杜文成连忙向周先生道歉。

“没关系,来。这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郭先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杜文成杜将军。你们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嘛。”

杜文成知道这位在后世颇富争议的文化界名流,但对郭先生的了解还是从一本很薄的竖版繁体小册子开始的。当时的杜文成还是个新兵蛋子,因为看不惯班长某些做法,于是从冷嘲热讽进而发展到互殴。

结局自然就是杜文成被罚禁闭,在禁闭室里,穷极无聊的杜文成偶然发现由郭沫若写于44年的这篇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这篇文章近二万字,内容涉及明朝的衰亡,李自成的兴败,李岩在闯王军中的地位等等。因为是在禁闭,杜文成也就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篇文章。

结束禁闭以后,出于好奇,杜文成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位曾经和鲁迅并称的文化界奇人。从流传下来的相片上看,郭先生的面相很符合他诗人的气质。

杜文成也是在后来才知道,《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是含有寓意的,郭先生与周先生是好友,当时的周先生处境不佳,郭先生就写了这篇文章,以李岩暗喻周先生,他的这篇文章曾得到延安最高统帅的赞誉。

郭先生之所以为人诟病,大抵是文人风骨之类的事,指责他的人大概忘记了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英雄的,他也不过是有些才华的凡人而已。人是要吃饭的,吃饭是要有脑袋的,没了脑袋吃啥都不会觉得香。

值得一提的是,此公创作的五幕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时盛况空前,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

“郭先生,您的《屈原》公演时我不在重庆,错失了一场空前的盛况,真是惋惜之至。”

一身西装革履的郭先生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杜文成,“将军也听说过我的《屈原》?那是本人的荣幸,将军的威名我可是久仰的很。”

两人讲了一会客套话,又有人来向郭先生致敬,杜文成也就趁机告辞,在周先生的引荐下又结识了很多名人,他的脑袋又开始疼了。

“杜将军,你没有问题吧?”

杜文成苦笑道:“我只是不习惯这样的场合,人太多太乱,觉得有点吵的慌。”

“有件事我要跟你道歉,我听说内蒙那边和你的先遣军搞的不是很愉快,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还要请将军原谅。”

外蒙的事情晏正德向他汇报过,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有几个营团长带着一些人回到了外蒙,尤总对此很不高兴,特为此事派人质问晏正德。双方大吵了一架,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从不肯吃亏的晏正德自觉受了委屈,特意拉上一个装甲营找上内蒙,在大骂张海波一顿后这才扬长而去。他的这个行为彻底激怒了尤总,也让两军开始出现了摩擦。

杜文成得到晏正德报告后,也不好说他什么,只是告诫他不要主动闹事,能忍则忍。说心里话,杜文成对尤总还是有一些看法的,对张海波也有些失望。

都是多年的老弟兄了,对下面多关照一点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携械潜逃”的事。现在弄得本是兄弟的两军仇人似的相互看不上眼,要说张海波没有责任是不可能的。

听了周先生的话,杜文成勉强一笑。“周先生,我的人做事霸道了一些,也是我总不在军中,兄弟们散漫惯了缺乏管教,先生不生我气就好。”

周先生不以为然地点点头,心道这个杜文成有怨气了,这件事要向统帅部汇报一下,可不能因为这件事搞砸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双方关系。只是现在……

第二天晚上,杜文成收拾好心情参加了委员长为他举行的家宴。

“杜文成,又见到你了。”

委员长一脸的笑意,一边握着杜文成的手,一边还拍着杜文成的肩膀。

“好。这一年来,你做了很多工作,给我们帮助很大,尤其是在缅甸,你救了很多人的命,我要好好谢谢你。”

杜文成连忙表示不敢当,都是自己的国人,帮上一把是分内的事,应该的,应该的。

“今天是家宴,没有外人,不要拘束。文成啊,这是子文,你们见过的。这是经国、纬国两兄弟,你们年纪相仿,可以多亲近亲近。”

委员长为自己的儿子起名还是很有学问的,太子就不用说了,那是后来的台湾总统。单说二公子就很不简单,他在37年加入德军,随后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德军服务。

二战初期,他参与了德军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直到39年才回国参加国民军。他一生著作颇多,对于军事战略研究很有心得,被台湾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可见其人是很有些本事的。

杜文成对他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的身世,后世的人都知道这位二公子并非委员长亲生,而是养子,太子和他的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