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时空走私1859> 第三四七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四七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一)(2 / 4)

戚正面对上的,无奈现实情况在那摆着,让沈世明不得不向那些皇室产业开刀,而这里面的原因,多少跟李永吉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在过去,李永吉搞了不少不归国家管的企业,比如中信银行,戴梦得珠宝等等,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自己倒腾物资。

不过,虽然李永吉搞了不少不走国库不交税的企业,但李永吉是皇帝,所以他可以自掏腰包来养兵,比如禁卫军。那都是不吃国库,李永吉自掏腰包养的。

除了这些,像一些建设兵团,或者基建项目,特殊工业,特殊农业,移民局等,也都是李永吉自己掏腰包养着,甚至国库有时候钱不够了,李永吉还会直接贴钱给国库。

虽然贴钱给国库的时候。还要问国库要一点国库券之类的东西当凭证,理论上也是一种投资,但在目前这种情况,短期内李永吉是不指望从国库里赚回这笔钱的,所以他买的都是时间很长,利息却不算高的特别国库券,主要目的也是以此做表率,推广国库券。

可以这么说,刚建国的那段日子。都是李永吉以自己的力量在贴补国库,这才让国库勉强的运转起来,并开始执行李永吉的那些计划,比如普及小学教育。也就是扫盲计划,又比如基础卫生保健计划等。

要知道,任何时期,教育跟医疗都是重头戏。也是需要大投入,短期内却无法看到直接效益的投资,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国家实力强了,才会大力投入这些地方。

但是,李永吉是过来人,他深切的知道教育跟基础医疗对一个国家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很多好处短期内看不出来,但从长期看,却至关重要。

先说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现在九成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所以中国人虽然很多,但可用之才却很少,形不成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

要知道,当农民跟当工人是不一样的,当农民可以大字不识的过一辈子,凭经验就能种粮食,但当工人要是大字不识,很多工厂手册你就看不懂,要重新培训教育,花费的时间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说,要发展工业,必须拥有足够多的产业工人,而要有足够多的产业工人,基础教育必须得到普及,至少识字率要足够高,而这就需要基础扫盲,最起码让一半人达到小学文化水平。

为了拉教育,李永吉把土地税直接拿去补贴教育,当了教育经费,这个经费在旧中国的话,就是一块主要收入了。

少了土地税这块收入,要维持帝国的运转,就只能从其他方面筹钱,基本上说,只能从工商业以及服务业等途径来抽税了。

但是,中国的民间工商业刚刚起步,扶持还来不及,根本没多少油水可抽,所以大多数时间还是李永吉自己掏腰包补贴,甚至把自己的企业专门拿出一块用来缴税。

也幸好有李永吉的金手指,中国有了一些优势出口项目,比如特效药类,比如武器,比如高档绸缎瓷器等,这些都为中国换区了大量外汇,国家也因此可以收取到大量的海关税,而海关税,就成了中华帝国目前的第一大税种。

再说基础医疗。所谓基础医疗,一般是指治疗最简单的头疼脑热之类的常见病,比如发烧感冒,肺炎疟疾等。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这些常见的疾病,才是致使中国人高死亡率的元凶,相反,像癌症之类的东西,面对这些反倒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

当然,在医疗不发达的时期,尤其是现代医学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治疗这些疾病也的确很难,基本就是看个人运气了,但李永吉不同,他不但可以从现代弄到各种治疗这些疾病的廉价药物,而且还能弄到全套的技术跟生产设备,可以在本地生产这些廉价药。

别的不说,像磺胺类,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如今在中华帝国已经可以实现完全的自产,所用的技术跟设备,都是从现代进口的,只需要招一批识字率比较高的产业工人,突击培训一下,就可以百分百的仿制出来。

当然了,仿制这些现代药物,主要是为了应急,相关的模仿研究,也就是先知道结果,然后按照技术资料顺势研究,也在同时进行当中,但那样做只是为了积累相关的技术原理,是为了形成自己的完善科研体系,跟实用就无关了。

目前,这些自产的现代药物,基本代替了从现代进口的药物,这倒不是说自产药物成本更低。

严格的说,同样是一种药,就算十九世纪的中国人力成本更低,但因为基础设施等方面跟不上,产业工人的效率也不行。运输跟原材料等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成品的单位成本上,还是不如现代进口的药物。

但是,在这个时代生产药物,可以不断的复制,产量可以大大增加,而这些增加的产量,就不必占用李永吉的传送吨位,李永吉可以把这些宝贵的传送吨位拿去传送别的,从这个角度看。还是相当划算的。更不用说,在本时空生产现代药物,对本国的相关工业以及相关科研领域的好处了。

这些自产的现代化药物,每年都会拿出三分之一用来出口,另外三分之二则供应本国使用,当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