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王家村虽然是一个渔村,离旦荔镇却不远,这几年镇里搞乡镇企业,办起了不少工厂,这些工厂里有体面的轻松的活,也有繁重的没人要干的争钱又少的活,前者都是当地人抢着干了,而后者就没有当地人愿干。没办法,工厂只好找一些街上检垃圾的人来干,这些人多是外地外省的,对他们来说,这是好营生,不仅自己干,还帮着介绍了家乡的一些人过来。时间一长,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工厂对这些干活的外来工可不包住。
当初,他们检垃圾的时候,是靠东躲西藏在镇里的废弃屋、破庙、凉亭中将就着住的。后来人多了,一方面住不下,另一方面就有人动了脑筋到镇周边的农村里借地,名为借,实为占,看到哪里有荒地,一涌而上,用些工地上检来的木板废料一搭,盖上油布,就住下了。等到种地的来了问他们,便说我们多不易,多艰难,行行好,让我们住十天半月就走。真到了十天半月,种地的再去说,他还是那句话。你要真来硬的,他们也不怕,这么多人聚起来,对着你,怎么样?还想来硬的?种地的只好转头跑回村里找村干部。村里干部也觉得难,干脆说,你都荒了这么多年了,早干嘛去了,算了,就当做再荒几年吧,到时候请示镇里一次性解决吧。到此,就算完了,镇里正在发展乡镇企业,无工不富,没有工业支撑,镇最大也强不起来,没地位。这些人既然工厂解决不了住的问题,又必须用工,暂时只能这样,先别动他们吧。
王家村西南边与沙滩防浪堤之间有一片低洼的空地,最早是长满芦苇的荒塘,后来村里搞造地运动,就弄了些石渣泥土把荒塘填了。村集体曾尝试种柑桔,打算建成集体桔场,可捕鱼的人对种桔子缺乏兴趣,终于因不善管理,桔子树被荒草淹没了,留下这片荒地一直没人去理会。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了一两个外来工,在这里搭起了简易棚,生火做饭睡觉。村里男人大多出海忙捕鱼去了,留家的女人们心软,看着这些人怪可怜的,不但不去驱赶他们,还送些家里人穿过的旧衣服给他们。等男人们回来发现这里的窝棚住着人时,窝棚已经不是孤零零的一、二户了,而是十几户连成片了。村里专门为此开会讨论怎么办,江宝财认为要劝这些人搬走,宋贵明觉着人家可怜,出门人不容易,反正这块地村里现在也不用,让这些人住着吧。江富灵知道这些人住着迟早会给村里添麻烦,但宋贵明是留这些人住的意见,他便说请示一下镇里领导,看怎么办。后来他就知道了镇里的态度了,自然不再有动作,时间一长,窝棚发展成一大片了。
江富灵和李瑞沿着被外来人口硬踩出来的路,走进窝棚区,在离路最近的一个窝棚前停下。李瑞听张挺汇报过王家村外来工占地住窝棚的事,但还是第一次来实地察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不相信这种窝棚是住人的,他甚至现在还怀疑这里住的就是在镇上那些工厂里做工的人,他看着几件晒在外面的旧衣服问江富灵:“这里面也能住人吗?”。
说实在的这种窝棚与旦荔镇一些农村用来养猪的猪舍相比,还差着一个档次。其整体高度在两米左右,前面两根木头顶部交叉与地面构成三角形,后面一根木头架在前面两根木头的叉口上,形成三足着地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上盖上各种各样挡风遮雨的东西,那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做广告用过的油彩布,有从废弃建筑垃圾堆里捡来的旧门板、旧装饰板,从镇区小街小弄里捡来的破旧油毛毡,有就近割来晒干的茅草,甚至有渔村里废弃的旧渔网。至于里面地上垫着什么就看不出了,多数只看到铺个床,门口磊个简易土灶,灶上堆了锅盆瓢罐等。
江富灵一脸苦相回答镇长的提问:“这里面住的都是外地人,主要劳力平时到镇里找活干,租不起房子,到这里搭了几间这样的棚屋住,怪可怜的,这事我向镇里汇报过。”
李瑞皱着眉头挨个看着这些窝棚,说:“外地人也是人,台风来了,这样的地方怎么住,一个海浪上来,搞不好全淹了,要出人命的。”
江富灵说:“是的,我已经打算过叫他们转移到里村去。”
李瑞对村里的情况还算熟悉,知道除了村办公楼,只有一个祠堂是公用的,还可以安排,他这么多人都去祠堂恐怕也难安顿,便说:“村里就一个祠堂和办公楼,安排得过来吗?”
江富灵小心地说:“祠堂里安排一部分,办公楼主要安排本村几户地势低的群众,实在安排不下,就安排到我和其他几个村干部家里。”说完,到一个窝棚前拍打挡门板。一位四十来岁的外地女子,小心推开门扳出来,她叫汪彩妹,是SC人,出来时怀里还抱个孩子,带着一脸戒备的神情问:“什么事?”
江富灵和善地说:“我是王家村的支部书记,这位是镇里的李镇长,台风要来了,这里不能住了,你们要带着家人转移到里村去”。
汪彩妹从小在大山丛林中长大,从未听说过台风,她怀疑镇村领导可能有诈,想骗走他们把地拿回去,便问道:“台风?台风是啥东西,他来了我们就不能住?”
江富灵知道这一会对她们不能生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