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大时代1902> 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1 / 2)

第三百三十七章南北议和(二)

5月18日,在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的情况下,以及返回北京组阁的袁世凯压力下,面对空的可以跑老鼠的国库和日渐高涨的革命势力,经过袁世凯反复保证和承诺坚守立宪制反对共和下,清廷最终同意南北议和,授权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负责南北和谈,委任代表南下商讨大局。

湖北的北洋军和民军沿长江一线签订了停火协议;北洋军占据汉口和汉阳、民军则守住了武昌。

同日,在广州集结的各省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广州,同时共同推举原广东都督黄兴为正元帅、前敌总指挥赵声为副元帅,准备推选负责组织临时政府的大元帅出来。

次日,经过此前的秘密协商,南北议和地点既没有放在北方、也没有放在南方,而是选择在相对中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内。北方的和谈代表是唐绍仪,南方则派出了伍廷芳来。

北方代表唐绍仪少年留美、是清廷有数的能吏和大吏、著名的清末外交家。南方代表伍廷芳则是南洋华侨,英文比中文还流利、留学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和律师。后其担任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为清廷驻美国等地公使。由于伍廷芳年长唐绍仪二十多岁,可称得上是后者的老前辈。

南北议和的地点既然设在上海,这座早已光复多时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全国的目光。

各地报纸都纷纷大肆报导上海的情况;独特的上海维系会、驻扎上海的江苏革命军第四混成协,以及上海所属的江苏军政府都督刘继业。

作为最年轻的都督,只有二十六岁,刘继业从江苏独立伊始就一直是各大报业的关注点。渡江北伐后,更是有不少报业记者赶到蚌埠前线去采访这位年纪轻轻就已跃居高位的江苏都督。

清末的官府和政坛还基本维持着千年来的传统,讲究威严、要有官威,轻易、若非必要绝不愿与报社打交道、大人物更是不屑于与那群小记者打交道的。然而与当今政坛上活跃的那些政客不同,刘继业却对各报社的记者很热情;不单是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回答了好几个不同报社记者的问题,还在第二天组织了一个什么‘招待会’的玩意儿,将一群记者都集中在一起,集中挑选问题回答。

刘继业本人回答了问题后,还派人带着记者去军营实地采访,大量的新闻素材不仅不藏着掖着,反而热情地向记者们开放。如此开放和友好的态度令记者们对刘继业的印象都非常不错,再加上他们报社的社长多也加入了维系会,受刘继业所辖制,因此更是尽力往好的方向吹捧北伐军的战绩和军纪等方方面面,怎么好怎么报导,简直把北伐军夸到了天上。

如此一来,通过报社的传播,刘继业和江苏革命军的形象顿时大好,不光是各界的捐款因此增加了不少、江苏各地更一下子多了上千名青年指明了要求参加北伐军。

军政府形象的提升也间接使得江苏后方的百姓对革命军队态度的转变,背地里对这些军人也不再以丘八称呼,当部队行军路过时也会不时露出个笑脸。

而第二标在刘台子和张台子两处坚守阵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清军进攻这一光辉事迹也通过报纸迅速在江苏、乃至全国传播开来!虽然阳夏战役两军投入的兵力是津浦线的三倍以上,论重要性更是远胜之,但是由于赵声的湖北民军最终战败,使得大获全胜的津浦线战役更为出彩和亮眼!处于革命后方的群众也宁愿聊津浦战役而不愿提及失败了的阳夏战役。

一时间,刘继业与江苏革命军的威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声势不输于民军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昌的赵声了。

而两人曾结拜的事迹更是被有心人挖掘出来,成为茶余饭后市井百姓热衷讨论的话题。

随着南北议和议定,战线停火,刘继业命令第二混成协驻守徐州、第六混成协驻守蚌埠,第一和第八混成协则返回了江宁。

凯旋归来的军队引起了群众的欢呼,不时有市民涌到街上围观胜利之师,不少人还举着代表了军政府的九星旗不停地挥舞着。

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军乐团更是演奏起雄壮的军乐,再配上民政部临时搭制的彩条和横幅,这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趁着民心可用,支持率飙升的势头,刘继业在返回都督府后立即召见了都督府内和民政部司厅级以上的官员,要求借势开展军政府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吸引百姓增加购买江苏公债的力度、吸引优秀英才进入都督府和民政部工作。

方法亦是三项;一则是在城内四处张贴宣传海报、二是由军政府内的职工组织起大型的游街活动发放传单宣传军政府、三是向学校派驻都督府的宣传人员鼓励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军政府及文学社。

期间数次提及了文学社,散会后张謇特意单独留下,待众人散去后才拉着刘继业问道:“文鹿啊,你跟老夫说说,这文学社到底是什么东西?”

江苏光复后,文学社正式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