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为当作家写书
只要是小说,就勉不了捕风捉影,故事情节当然得编造,我不愿把故亊情节玄复得太过份,把读者嗔痴之心撩拨得如火如荼,是罪过,平靖还来不及呢,看书的目的是从中得到意与趣。当今大都为了悬挂读者心情而胡编乱凑故事的紧张情节,反而显得虚假、作作。《大巴山野史》中诸多人物及结局取材于真实历史。例如万僧寺万名和尚之数,至今我地客运汽车窗前挂有万僧寺牌字、保安团长黄一甲在人民解放军西北战斗中开枪自杀、其堂侄黄少伯对菊香练习“撞杆”、黄一甲射中卧床之虎头,身在它处的黄少伯顿感头痛,渐额头生疮,不治而死,是我儿时听父亲讲的故事,因为父亲就是黄一甲保安团班长。
父亲两次被拉壮丁两次当迯兵。常为自已的机灵而自豪,说有一次土匪己端枪瞄准他,他枪还挎在肩上,顺势扯下枪来扣了板机,动作比土匪还快,还说从死人堆中背救出来一个人,名叫王正武,此人来过我家,小时候我见过。另外几个少年主人公福娃、石牛、百鹊等则是捡个芝麻当西瓜塑造的人物。
其实我很喜欢这几个少年人物,不想他们在战斗中死去,纵然是敌人也不想让他死去,书中处决了一个姓陈的恶地主,解放时土改中有此事件,其实也舍不得河妹去死。书中的人物命运、死活,作者才是真正的阎王;官再大,都是作者任命的;计谋再高,作者才是真正的总指挥,而趣味与意义如何则是作者素养的反映。我写《大巴山野史》是为《读懂天地的人》出世护航。不料前者口感更好,雅俗共赏,深受行家赞赏。准确地说,后者是以小说为载体,披露一个迄今二十八年前就产生的科学见地,至2012年才难产出生。
它捅破的虽是一张窗纸,不捅破就见之永远模楜,破后见却又那么简单,这应了一句名言,也未记下是谁说的:“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亊物的观察。”因此此书更趋厚重、深情。16万字不足中有近3万字是专题,以给友人书信,或野山游谈随机而表现出来。当然这也基于真实原形,真正能完全理解它恐怕就不大众化了,虽然《大巴山野史》亦是以小见大,以文之假传真。但并不是说《读懂天地的人》中的精髄须要愽士才能读懂,事实上人的领悟力是不分学历的,用数学上的话说,文化程度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非文科出身,因而语言质朴且有平庸之嫌。也正因为如此,少了故作的华丽,而特殊的性格与修养使我的语言别具风味与厚重。事实上作品的优劣不在于语句华丽。让此书冲击一下时下败坏的文化怪圈现象吧,以它一招半式闯天下,点渡世人迷津。
二
《读懂天地的人》孕于20年前,至2012年方才难产出生,可谓应劫而生。怀胎这么羞人的岁月,该是个仙胎吧?仍觉是个发育不全的婴儿。
之所以拼老命也要生出《读懂天地的人》,是因为要披露一个科学发现及其人生故事,敢说就是佛经也代替不了它的独到处。书中主人公捅破了至今世俗间还未捅破的一张纸,于人类科学、哲学、人生、社会、经济等等有着深远的点化价值。这样的书却难被当今堕落的现实认可,虽然作文水平伪劣也是一个原因。出于不服气,我又写了较为大众化的《大巴山野史》,以为《读懂天地的人》出世护航。不料《大巴山野史》自觉比《读懂天地的人》口感好,亦深受行家赞叹,自已也不时流下感动的泪水,而《读懂天地的人》则只令自已深情、深沉,虽然语言多有笨拙处。我非文学科班出身,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特别的性格使得我的作品语言特別,质朴而不素不腻,少了刻意造作之厌,而主题的厚重则源于人生境界的高深度。
文如其人这话不假,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素养的反映。我的性情决定了故事的从容不迫,这一点就不适合网上读者群类暴燥的需求。事实上并非任何小说都要**从始而终,那得看什么题材。
我们很多人儿时被好小说影响,甚至立志当作家。但我不是,不为功名,只为以文字之假以假传真,点化于世。如不公布于世,实在可惜。
文学作品必具两要素:文学功力与阅历思想。二者缺一都将寡味。而文学作品的效应也有两要素:趣味与意义。提升阅读品位是文学的社会责任,而非一味迎俗,那样如同乒乓高手长给庸手喂招,最后水平都下降了,亊实上读者我们给他什么他有什么。而选题的急功近利性会造成文学品种的缺失,而“伪劣商品”过剩。昙花之作,不可能有生命力。
创作先布大局,然后向终点蛮荒开垦。如同修建大厦,先造架构,然后才是内装修细化,万事万物一理。但在写《读懂天地的人》中由于架构太大,反而写得十分别扭。几度改造,因是改造,终难脫原调之束缚,未达预想境地。给了我这部书信心的是我看到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亊物的观察。”这正是书中主人公特色。然究竟如何,让读者各自去感觉吧。但《大巴山野史》细节走势,却有不少前后随机巧合处,感到这是一种驾驭能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