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流年上下部> 第一章 祈福 第一节 庙堂祈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祈福 第一节 庙堂祈福(1 / 2)

街上的行人逐渐少了,刚刚散去的墟日,还有热闹的余温,隆城的大街上,小商小贩们正麻利地收拾白天摊摆的物品,踏着夕阳余辉急急地往家的方向赶去。

天黑前,偌大一个集贸市场,只有菜市和肉行里的老板死撑着等待那些专捡便宜,买不起好菜的人最后光顾,肉行里,肥头大耳的屠夫一面在一根铁棒上“划啦划啦”地把尖刀磨利,一面吆喝着:“天黑了,降价了,降价啦,好肉便宜卖,卖完回家啦……”但渐渐黑下来的天,强穿透力的声音也拉不来几个顾客。

这是南方一个偏远的小镇,有史以来人们习惯叫它隆城,这里生活着一批据说祖先来自中原,却在客地安家的人,称客家人。解放前,这里曾是隆城县的县府,后来隆城县和附近一个县合并后就成了小镇。时下,这个集市正慢慢升温,每逢墟日,附近乡镇村落的居民也开始大量地往街上钻。

小街集贸市场的斜对面是一座坐北向南宏伟高大的明清式建筑,左右对称,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间是大门,进去就是大堂,东西边各有单独进出的门,是侧室。大门前的空地上立有**个呈杠铃状的大石柱,过了空地门前有一条宽宽的走廊,可见雕梁玉柱,青砖飞檐,这是节日里人们祭祀的一座寺庙,隆城人习惯叫它庙堂。庙堂一直是隆城最高也是最宽敞的建筑,平常除祭祀外,偶尔也作为隆城街委召集众人开会议事的地方,而每逢墟日,那些求财、求福、求平安、求子的人常常光顾。今天守庙人的收获可不少,这从看守庙堂那个老汉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是墟日,生意人一大早便到庙里烧香拜佛,中途还有些陆续光顾的,直到下午散墟时到庙里来的人才逐渐减少。

看守庙堂的是一位看起来有六十多岁的单身老汉,姓刘,很少人知道他具体的名字叫什么,只管他叫刘公。刘公有花白的头发花白的胡子,连从他嘴里吹出来的烟也是灰白色的,每天一大早,他把庙堂门打开后,便坐在门前的大石墩上,等待来来往往的施主。很多人在走进庙堂时都会给他施舍几个小钱,一部分他留作生活费,一部分他自愿拿出来作庙堂的修整费,因着这一点,隆城人是很乐意奉献的。

朦胧的月色下,他笑呵呵地问一位已经收摊正准备回家的江湖老汉说:“老弟今天生意还不错吧?”说话间露出几颗黄黑色不完整的牙齿。

“够买一斤豆腐,撑过这两天了。”老汉回头看了一眼刘公,把大包小包背到肩上,不停地赶他的路。

不一会,从远处低头走来一对夫妇,看样子,不像是到对面的集贸市场买下市菜的,刘公很清楚这对夫妇的生活景况,这几年来一直靠在街头唱戏维持生计。但那男的却还是当地一个比较大的林氏家族的宗亲,叫林光年,看样子不过二十六七岁,人瞧起来却沉稳不张扬。林光年除会了唱戏,还写得一手好字,隆城街上很多公告标语都出自他的手。女的叫李玉梅,此时挺着个大肚子,是林光年的二婚,外表比男的老相得多,人倒也贤惠,刘公一直都挺关注他们。

“林老弟,这么晚了,给家里哪位求神拜佛来着?”刘公友好地问道,其实他知道这对夫妇俩一块出来,家里就再没其他人了。

“内人快临产了,我们来求个平安。”林光年在长辈面前毕恭毕敬的,头也没抬起来。

“哦,恭喜恭喜,愿祖宗和观音菩萨保佑你们,快进去吧。”

林光年夫妇静静地走进庙堂,来到观音菩萨像前,李玉梅把香点燃后插在一个碗里,两人双手合起立在胸前,默默地向观音菩萨祈祷着。这会庙堂里没其他的人,四周寂静无声,微弱的烛光摇晃着红色的柱子,连墙面的壁画也似乎跟着生动。不一会,只听到李玉梅反复祈求道:“高高在上的观音菩萨,求您保佑我腹中的胎儿正常,将来健康成长……”

林光年低着头,也双手合起,静坐在妻子身边,他们虔诚的祈祷仿佛可以让感动穿透这庙宇,洪恩辐射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原来林光年夫妇已成婚多年,前面生过一个孩子,但不到一岁便夭折了,之后还有一次不小心流产,这是李玉梅的第三次怀孕。在这深山小镇里,封建思想极重,对没有什么医疗知识的农民来说,为保全胎儿正常发育生产,稍有不顺心,便到庙里祈祷,客家人也有这一习俗。

隆城几百户人家大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操着古老纯朴的客家方言,俗称新民话。有一小部分是相对于客家人而言的本地人,讲的是本地话。客家人和本地人的区别主要就是先到和后到之分,也有人说本地人是南方的土著居民,并非正宗客家人,但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总的来说,他们都承认自己的祖宗是从外地搬过来的,比如福建、江西等地,而他们知道自己更远的祖先均在中原,如河南、甘肃、山东等。隆城人来这里生活了多长时间,确切的年代已无从考证,大部分人认为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开始入住。

客家人是汉族民系的一个分支,保留着汉族最古老的传统,之所以称为客家,是因为这些人的祖先很早以前为躲避灾荒、战乱从中原不断往南迁徙而每到一处就以客地安家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