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吉米先生所介绍的那样,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结构过于单一,皆是石油以及海运板块品种,结果形成单腿跳跃的发展模式。
其实这种投资结构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毕竟1985年托马斯·杰瑞先生投入2亿美元资本,在华尔街注册这么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强力介入航运金融市场,平衡实业与金融业的不对称发展格局,为海格航运集团的石油远洋运输主业提供信息导向服务。
因此,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横空出世以后,始终在这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没有将资本触角伸向其它金融板块的更多想法。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公司业绩平平,无所作为。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以互联网革命为契机,美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兴旺的飞跃期,这在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政府执政的八年时间里表现的尤为突出。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本应大有作为,虽然它在海格航运集团内部多次面向股东、员工增资扩募,但是投资业绩始终不尽人意。
1998年2月,老杰瑞不得不痛下决心走马换将,莱特·吉米先生临危受命,接棒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那时,公司实际金融资产略有亏损,只有4。48亿美元,在华尔街可以说是无足轻重。
其后,在新经济浪潮的继续推动下,全球跨大洲的货物运量急剧增长,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航运业及其所属的金融板块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成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代天骄,即便2007年夏天强烈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挡不住它的上升势头。
吉米先生意气风发,一马当先,带领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在华尔街异军突起,名声大噪。
这一时期,公司同时拥有八只清一色的航运和石油投资基金,其中五只属于大型混合基金。在操作上,他们顺势而为,全面做多航运品种,资产总额一度突破98。52亿元,距离百亿美元仅有一步之遥。自此,短短10年增长20倍,业绩光彩夺目,金斯威尔基金管理公司一举成为美国航运金融业的第一舵手,这是吉米先生特别引以为骄傲的。
作为一家世界级的石油海运上市公司,2008年5月20日,海格航运(HSG)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价格曾经创下116。98美元的历史新高,吸引了众多基金和社会游资热烈追捧。当日,伦敦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也冲到了最高位置~11793点,到达历史巅峰,而2006年1月,它还位于2100多点。
2008年7月11日,纽约油价历史性的刷新创纪录的每桶147。27美元。
********
随后不久,国际市场油价大幅跳水。
2008年8月4日,纽约油价盘中应声跌破120美元,在创下了最高纪录后的一个月内,跌幅将近20%。
航运业和油价对经济进退的反映往往是有滞后性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近一年后,全球航运板块方才结束“蜜月之旅”。由于工业企业对石油的需求逐步减少,包括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等,导致油价和航运指数在金融危机爆发近一年后方才见顶回落。
一夜之间,航运业便一落千丈。因为经济增长减缓,货物运量大幅减少,运费下跌,不少中小船运公司破产倒闭,大公司亦惨淡经营,入不敷出,在凄风苦雨中奋力挣扎。
海格航运集团同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经营困境。由于石油消费减少,海上石油运输订单相应减少,三分之一的油轮被迫抛锚停港,坐吃山空。即便接到手的原油运单,它的运价也是日益走低,利润空间稀薄,基本属于勉强维持温饱。
面临业绩大幅度滑坡的前景,股票市场开始提前反映,迅速看淡海格航运(HSG)。投资咨询公司纷纷降低它的评级,它的大量长线仓位倾巢涌出,短线热钱落荒而逃,股价开始逐浪下跌……
就在这个危机时刻,空头投机力量开始乘势而动,进入市场融券操作,借力拼命打压它的股价。对海格航运(HSG)觊觎已久的橡树资本管理公司,在麦克法兰先生的猎户基金(OPHF)一马当先的率领下,大举介入,利用股票、期货市场的双杠杆效应,猛烈砸盘做空,试图双向获利。
美国股市是没有涨跌停板制度的。2008年9月5日,海格航运(HSG)的股价应声跌破20美元大关,最低探至19。54美元。
同日,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暴跌到了6146点,短短三个多月,跌幅将近50%。
麦克法兰先生大获全胜,盈利丰厚,老杰瑞是焦头烂额。
********
当母公司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之时,吉米先生管理下的“金斯威尔”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长期保持多头思维习惯,对未来盲目的乐观,对航运危机的爆发猝不及防,缺乏灵活应变的做空能力,对严峻的后市形势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