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舰大量装备的乒乓炮就其自动化程度和火力密集度而言,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单管射速达到每分钟115发,比德国战舰上完全人工装弹的37毫米高炮强太多了)。可惜英国还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一战的创伤,海军资金匮乏,**列舰的主炮研制都要厉行节约,更何况高射炮?
为了不浪费库存的200万发一战时生产的40毫米炮弹,也因为对将来炮弹的改进没有前瞻性设计,乒乓炮还继承了老式40毫米炮的1。575米短炮管,导致新式高炮射程短、威力小、精度低。
早在开战前,英国海军的模拟战就证明乒乓炮对高速飞机的防空效果很差,尤其在那个电子近炸引信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代。只是那时英国没有充分认识到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所以也没有对乒乓炮进行改进。
但是战前加装的72门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乃是一代名炮,拥有每分钟320发的高射速,而且炮弹也很不错。它们成为了君权号的防空主力,和乒乓炮一起在战舰周围构筑了密集的弹幕。
林秀尘的俯冲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做什么规避机动,这么驾驶着九头鸟一头冲进了弹幕。对于他来说,乒乓炮的炮弹再老旧也是致命的,因为九头鸟为了减重大量使用了木质部件,只有关键部位才有一层薄薄的装甲。
几乎在一瞬间,君权号左侧的所有高炮都朝着这架几乎是在自杀飞行的战机开火,林秀尘用眼角的余光都能看到机翼被打得千疮百孔,右侧机翼已经有半截被打飞了出去。航向全靠林秀尘控制舵面偏转来维持,这样很是耗费体力。林秀尘觉得自己恐怕坚持不到返航了。
驾驶舱正面那厚达80毫米防弹玻璃已经被多次命中,上面布满了裂纹几乎失去了玻璃的透视功能,但是还没有被打穿。林秀尘暗暗咬牙:“这飞机的设计莫不是专门用来迎着高射炮扔炸弹的?”这个念头刚刚冒出来他就又想到,这生死关头自己居然还能想到这个。
君权号已经近在眼前,林秀尘狠狠地按下电钮扔出炸弹,随即全力拉高,同时奋力蹬舵维持航向。
九头鸟咆哮着抬起机头,突然一阵铛的一声,机头猛的一震。伴随的飞溅的金属碎片,发动机冒出一股浓烟,螺旋桨转速骤然降低----动力舱的装甲到底还是被打穿了。发动机功率直线下降,不管林秀尘怎么踩油门,螺旋桨的转速还是越来越低。九头鸟的高度拉不起来了。
林秀尘想要跳伞,可是驾驶舱舱盖本就过于坚固沉重,被炮弹击中后又出现了变形,林秀尘试了两次都没能推开。飞机高度在迅速下降,看来只能在海上迫降了,希望不要被俘虏。他尽力避开了前方一艘接一艘的英国战舰的高炮火力,一旦角度合适还不忘扣动扳机把20毫米机关炮弹朝英国战舰上倾泻出去,至于有没有效果也不用管它了,反正打死一个算一个。
不到2分钟林秀尘就驾机横穿了英国舰队上空,同时机腹上又多出了十几个弹孔,一侧的油箱也被点着了,好在燃油早就漏的差不多了,弹药也打光了,火势虽大却缺乏后效,也不必担心飞机会凌空爆炸。眨眼间高度已经耗尽,距离海面不足50米的时候,林秀尘最后一次踩下油门奋力拉起机头。轰的一声大响,一片水雾中九头鸟和大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算完成了。
林秀尘眼前一阵发黑,他顾不得疼痛欲裂的肋骨,举起手枪就朝已经碎裂的不成样子的防弹玻璃猛砸。这种玻璃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飞行员的逃生,应当说是第一种单向防弹玻璃。
最薄的单向防弹玻璃由二层构成:在外部的易碎的一层和在里面的柔韧的一层。当子弹从外部射出时,子弹会先击中易碎的一层,并打碎一个区域。这会吸收一些子弹的动能,并且在一个更大的区域传播动能。当减慢的子弹击中柔韧的一层时,它就被挡住了。但是,当子弹从里面射出,它会先击中柔韧的一层。子弹能把柔韧的一层击穿是因为它的能量集中于一个小范围,脆的一层在柔韧的那层向外弹时向外碎裂,而且不妨害子弹的前进。
为了良好的视野,九头鸟的驾驶舱特别高大。高大了自然容易被打中,所以防弹玻璃足有4道这种基本结构组成,8层玻璃虽然提供了良好的防弹性能,但是砸起来也更费力了。
林秀尘眼看着飞机渐渐下沉,心急如焚,连手上被玻璃渣子扎的鲜血淋漓都感觉不到,拼了命的用手枪去砸。水势上涨的很快,林秀尘深深吸了口气,准备在水下继续砸,好在没有砸错地方。平时温习了无数遍的求生守则里指出砸的地方应该是驾驶舱顶部,因为这里的防弹玻璃最薄,只有两层,是一个基本结构。
终于在飞机刚被完全淹没之时,林秀尘砸开了足够大的洞从飞机里钻了出来。他长长换了口气,脱掉沉重的飞行服,还没游出几米后面就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是英国舰队派出打捞落水飞行员的汽艇。
祖国的舰队暂时是指望不上了,靠潜水躲开显然不靠谱,自己又没带氧气瓶。除非有己方的潜艇经过。但是潜艇上浮救人岂不是会被英国舰队当靶子给练了,再说他们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