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刑天槊开始着重说明共和**队存在的问题:
武器装备方面:乌拉尔山战役的攻坚主力---39式重坦的可靠性很糟糕。在战役中投入的675辆39式坦克中,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在战役结束之后需要立即更换发动机和变速箱,大部分坦克都要存在负重轮变形和主动轮断齿的问题。五分之一的坦克在行军路上抛锚,抛锚的原因五花八门:发动机爆缸、突然熄火、变速箱过热、刹车系统失灵、悬挂扭杆断裂、甚至还有履带脱落的。
苏联重坦的可靠性比我们要好,并且39式最引以为傲的正面装甲也不能完全免疫苏军重坦的主炮。
至于那些因为在战场上抛锚而被放弃的坦克,如果不是我们赢得了这场战役,这些坦克很可能会完好无损的落入敌人手中。这里还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后面我就会提到。
由此可见,在充分改进之前,这种坦克是不适合长途奔袭作战的。而苏联领土广袤,从乌拉尔山到莫斯科足有两千多公里,我们不能让士兵用不可靠的武器上战场。
当然,这是小问题。39式研发匆忙,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实验和改进,陆军提出的要求又比较高,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凭我国的科研力量很快就能解决。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是士兵作战勇敢;二是我军兵力上有2倍多的优势,重型武器更是有3倍以上的优势。三是大部分时候我方掌握了制空权,出动上一万七千多架次的强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对苏军防御工事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为此空军牺牲了数百名优秀的飞行员。而我军受到的苏军空袭基本规模不大,损失也不多,除了那一次。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敌人的士气不高,指挥失误。否则就算苏军依然会战败,也不会败得这么快,我军交换比也不会有1:3。4这么好看。
其次,虽然苏联大清洗导致军队实力下降,但是我军自从1910年中俄战争结束之后,已有30年未历战火。而自从中华帝国建立以来,对外战争中尚未尝一败。这使得军队内部骄傲自满的情绪与日俱增,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下面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
第一就是刚才提到的士兵放弃了除了故障的坦克,这无可厚非,毕竟坦克在战场上无法移动就是活靶子,尤其是在冲锋的时候。但是为了避免坦克落入敌手,他们应该在离开之后炸毁坦克。这不仅是规定,而且是作为战士的常识!那么有多少士兵执行了这一规定呢?我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在整个乌拉尔山战役期间,坦克部队总共发起153次冲锋,其中有167辆,合计221辆次39式坦克在进攻中抛锚。按照规定被士兵炸毁了坦克的只有71辆!还不到50%!
是我们的士兵贪生怕死吗?显然不是,炸毁坦克需要的时间根本不耽误他们逃命。而且大多数抛弃坦克的乘员下车后没有离开战场,而是和伴随坦克的步兵一起冲锋。我们对这些士兵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39式很难被敌人从正面击毁。只要我们能打赢这场战斗,接下来就能把坦克拖回去修好,没必要炸毁。
战士有这样的观念当然很好,但是军队更强调纪律,不能因为自己的想当然就随意更改规定!
这里要表扬一下剩下那96辆39式坦克车组,他们在坦克抛锚之后没有离开,而是在车里坚持战斗,为战友吸引火力,不少人因此牺牲。我已经签发命令,给这些车组全部记集体一等功。牺牲的都追认个人一等功,发双倍抚恤金和金质奖章。
第二个例子,就是不遵守纪律带来的恶果。
在乌拉尔山战役的战报中有一条,位于乌拉尔山防线后的1143军事基地弹药库被苏军炸毁。基地储存的五十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和十多万颗航空炸弹被引爆,一万多吨柴油和两万吨航空汽油也被引燃,汽油库随即又发生大爆炸,大火还引燃了附近的森林,幸亏是冬天,地面积雪很深。就是这样还烧了半个月才被扑灭,具体的伤亡数字和装备损失到现在还没统计出来。
这点炮弹和油料对于我们的生产能力来讲不算什么,但是暴露出的问题确实很严重的,对部队后续作战的影响也很大。
作为乌拉尔山南端规模最大的军事基地,1143基地承担着向前线30多个陆军师和空军12个航空兵师转运弹药燃料的任务。
当时基地的空地上堆满了准备运出去的弹药和油料,大量运输车队正在装货出发,这一点就严重违反了规定!
基地弹药库和燃料库都在地下,按规定应该在出口装运弹药,不允许露天堆放。但是为了抢速度,后勤部门擅自决定提前把货物搬出来,以便加快装车。这就导致苏联空军来袭的时候,轻而易举的引爆了大量弹药。
如果仅仅如此损失也不大,毕竟已经装车的军火和燃油也就四五千吨。但是通往地下弹药库的6道防爆钢门居然一道都没有关闭!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违规抢速度的下场!
他们自己死了活该,可是军事基地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