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天师和刑天钺讨价还价的时候,共和国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在即将爆发的大战中,共和国想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致确定了对策。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会议上将目标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必须达到的,也就是共和国参与或者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第二级是尽力要达到的,如果达不到,会对战后局势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不会比战前共和国的形势更差;第三级是能够达到的,也就是在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达不到也无所谓。属于锦上添花类型。
第一级目标只有一个:消灭日本,不是让日本成为战败国,而是要让日本这个国家和大和民族成为历史名词,日本将划入共和国的版图。
第二级目标有三个:1。夺取关岛和夏威夷群岛,将海军的防线推到靠近美国那一边。2。收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将英国赶出南亚,印度将变成共和国的殖民地。共和国将真正成为整个亚洲的霸主。
第三级目标也只有一个:视欧洲战场的形式变化参战,尽力将共和国的领土扩展到欧洲部分。最好能够让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然后出兵越过乌拉尔山吞并苏联的领土。如果有可能的话,进一步吞并芬兰,瑞典,挪威,甚至冰岛,总而言之,一直推到陆地的尽头,成为北海、波罗的海,大西洋的沿岸国。
以上是由军方提出的目标,经过讨论被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
而在此之前,共和国已经将自己所属的殖民地中的一部分领土划入了自己的版图,包括越南北部和缅甸北部一部分,这样共和国的领土面积超过了2800万,达到2810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将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同样大小的领土划归越南和缅甸。
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则,以及为内陆移民创造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新增领土上的原住民被全部被迁往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主要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由于美国和英国一直在对这些东南亚殖民地进行渗透,所以共和国的统治不是十分稳定,当地人经常爆发起义。趁此机会共和国一次性强征了数百万当地劳工用来扩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大大消弱了反抗军的人力基础,并且加强了在当地的驻军,同时越南和缅甸的移民也有了现成的房屋和土地进行移民。扩建的目标是将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由双线变为四线,运力扩大一倍。并且修建多条南北向的铁路接入西伯利亚铁路,将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亚、内地的铁路网融为一体。由于劳动力充足,工程进行的很顺利,到1938年基本完成。劳工的伤亡比较大,但是由于食物充足,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剩余的劳工被用来修建青藏、川藏铁路线。
在上次大战中,正是共和国对德国的援助和对美国的威胁,使得德国避免了战败的命运,签订了一份体面的停战协定。按照这份协定,德国只需要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不需要支付任何战争赔款,在军备上受到的限制仅仅是德国陆军人数不得超过法国的1。5倍,海军舰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海军的80%。作为回报,德国牵制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力量,使得英国不得不在战后割让巴基斯坦和大孟加拉地区(即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以及中国和孟加拉之间的印度领土)两块殖民地给中国,实际上一战结束前中国已经实际占领了这两块地区。而早在1850年,英国就被迫同意向共和国开放印度市场,保证中国企业在印度的一切活动,包括开采资源,购买土地在内都和英国企业享受相同的待遇。
转眼20年过去了,欧洲再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德国也再次想到了遥远东方的强大盟友:1939年6月1日,共和国再次与德国缔结盟约,这份被后世称为香山条约的盟约规定:中国将在德国发动战争之后即刻向苏联开战,战后苏联国土为共和国所有,其它欧洲国家领土则为德国所有。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二战序幕。
战争爆发消息的传来,共和国第一时间下达了军事动员令,但仅仅是初步动员,也就是所有军队进入临战状态,并征招预备役人员扩充军队,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没有收到多大影响。
刑天堞作为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员,日子可就没有这么好过了。共和国海陆并进,海军直取日本,陆军越过乌拉尔山进攻苏联。而先头部队,就是他指挥的3个集团军,120万大军。
共和国的扩军,实际上从1936年就已经开始,只是做的较为隐蔽,比如延长预备役人员的训练时间,扩大预备役和准军事力量,比如民兵的规模。到1939年,议会正式批准扩军法案时,陆海空军几乎立刻就能把军队规模翻一番以上。
所以刑天堞手里的百万大军其实只占了陆军总兵力的七分之一,至1939年6月,共和国陆军总兵力已达850万,算上海空军,总兵力高达1200万。这还是初步扩军,根据计划,到1942年,军队规模将达到巅峰,3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