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月明时分梦儿圆> 第一章 昔日暗恋数年今朝初次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昔日暗恋数年今朝初次相...(1 / 3)

引子

夕阳敛走最后的光芒,沉到地平线下去了,在西天边留下了橘红的霞光。霞光越来越暗,天色冥茫了。夜幕还没降临,月亮就悬挂在了东面的天空,洒下了皎皎的光辉,地面照得明晃晃的。

这儿地处鲁西平原,是一个偏僻而美丽的地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善良,传承着淳朴的民风。万里黄河在南部滔滔东流。众多大小河道沟渠,取水黄河,灌溉着两岸的万顷良田。

一条小河自东北方向流来,从南面绕过两个紧挨着的村子,一路向西流去了,河面上不时闪着粼粼的银波。这两个相邻的村子,东面的是河湾村,西面的是沙王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个村隶属一个大队,后来就分开了,正如分家的兄弟,分开家,照样是兄弟。两村人关系融洽,彼此往来,互通有无。形式上,两村的分界线是一条南北路,实际上,路东有沙王村的人,路西有河湾村的房子。河湾村的人口土地,沙王村人知道;沙王村的大事小情,河湾人清楚。两个村的孩子从小玩到大,共同在两村合办的小学里读书,周日假期,赶集上店一块去来。大人们婚丧嫁娶,人情礼往相互走动。老人们称这种淳朴、融洽的村风为“义和”。

此刻,两个村子如并蒂的莲,静静地立在明朗的月光中,四周稠稠密密的玉米林如绿色的潮水一般在涌动。村子里不时传来的三两声狗叫,打破了村子的寂静。偶尔有母亲找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喊声,喊声回荡在夜空,给乡村之夜,增添了浓浓的亲切感。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家的电灯亮了,点点柔和的灯光表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

第一章

农村人大部分家庭吃晚饭的时间标志是天色黑下来,很少有人家天黑之前吃晚饭的。如果今天没有月亮,这时候天就黑下来了。河湾村东半截路北的一户人家,正准备吃晚饭。一位六十上下的老太太,舀好饭碗,摆上了桌子;一位同样年纪的老头儿,正用两根粗糙的手指,夹着半截烟送到嘴边,狠狠地吸了一口,把烟头扔在地上,踏上一脚,踩灭了。女儿还没来吃饭,老太太就又喊了一声:“燕子——,快点来吃哩”听得出,老人有些心急了。

“马上来了——”一个甜润的少女声音回应道。女孩名叫燕子,老年妇女是燕子的母亲,老头是燕子的父亲。老两口生有一儿两女,儿子结婚后分家另过了,大女儿也嫁到邻村沙王了,只有小女儿燕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燕子连吞带咽吃了几口饭,就放下了饭碗。一转身,又返回自己房间里去了。知女莫如母,母亲与她朝夕相处,自然觉察出了女儿今天有点不同平常:白天里先换洗衣服,后又洗头,吃晚饭也心不在焉,话也不多说几句。母亲有些不放心,佯装去拿东西,悄然走到女儿房前,屏息窥看女儿在做什么。燕子正坐在大镜子前敷化妆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镜子里映出女儿白皙俏丽的脸庞。二女儿是母亲的骄傲,在女儿十七八岁时,母女二人出门,许多妇女上来搭讪,准会说:“大娘这是你家闺女呗!长得真俊!”年轻小伙总要用热切的目光送一程。现在再有人夸奖女儿,已不像原来那样心花怒放了。“咯——吱”,女儿拉开了衣柜的门,拿出了槐花白色的底子上缀着黑色小碎花的连衣裙。这是女儿的心爱衣服,平时是舍不得穿的,母亲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女儿换上白底黑花的裙子,坐在镜前整理裙带、留海,不知怎的粉面竟绯红起来。母亲不敢再偷看下去,怕女儿发觉,轻轻返回了厨房。燕子打扮得满意了,登上了凉鞋,拉灭了电灯,关上了房门。

“妈,我出去玩去哩——”

“别玩很长时间了。”母亲叮嘱着,但没有问女儿的去处,再说,女儿大了有自己的心事,问也白问。

“知道了!”燕子轻快地走出家门,留下一长串“噔、噔……”

月亮并不太圆,空中与地面却依旧十分明澈,街旁柳树的黑影清晰地印在路面上。正是七月的天气,人们常说:“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走在街上,凉凉爽爽的。燕子没走大街,细心谨慎的姑娘,不愿碰上乘凉的人。她穿过一条胡同,走上河的右岸,再沿着长满杂草的河岸向西走去。河岸上野草长得正旺盛,仅有一条人踩出的小路,人不走三五天草就会把小路吞没。河滩上也满是杂草,河里的水藻隐隐露出水面,因此,没有人来洗澡。这里便有了一种类似原始大自然的清幽。

燕子觉得自己就像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去约会心上人,兴奋中不免有些羞涩,心也跳得快了。她深呼吸了一下,激动的心稍稍得到平静。燕子脚步匆匆,一条细长的倩影总先她走在前面。裙摆飘飘,姑娘迈动步子,洁白的月光,掩不住交替摆动着的两段雪白的小腿。

不久,燕子踏上了村西南的一座桥。一条南北路穿桥而过,桥南的路延伸进玉米林立的田野。桥北的路通向村里。桥离村子并不远,站在桥上,能听清村里的歇凉人大声的谈话。桥西面是沙王村人栽的一行粗大柳树。桥上的燕子环视了一圈,没有发现华强。又仔细地搜寻了周围,还是没有华强的影儿。田里玉米叶子摇摇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