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炮响,震耳欲聋。讀蕶蕶尐說網
邓应生再次做了一次火炮试射,引得在场观众大声喝彩。李平和杨虎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能够在海基虎蹲炮的基础上打出佛郎机炮的射程,当下对邓应生的重视更胜往昔。
第一天上工,领导来视察,邓应生自然需要卖力一些。火药坊原有工人三十六名,今天李平特意抽调了五十人过来帮忙,可见炮弹火药对这个北茭镇的海盗头子的重要性。
邓应生将这八十六名工人分成了四组,分别负责硝石、硫磺、木炭,以及最后的混合调制。前三组组长的人选上,邓应生在管家李德的引荐下,使用的都是原来的老人。只有最后的火药混合和调配,邓应生亲自负责。不过,李德却是安排了李立作为副手来帮助邓应生。邓应生心中明知这是派人来偷师学艺的,不过在这个时代里,火药的各种原料名字都跟后世大相径庭,手头上又没有化学仪器,无法辨别各种材料对应的化学物质。因此,邓应生若是自己来搞的话,根本就是两眼摸黑无从下手。
对此,邓应生并无异议。他虽然是火炮专家,不过在这个火药落后的时代里,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此时的邓应生,仅仅只能对现有的火药材料进行改进。想要实现他的狂热理想,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行。
邓应生将人员分组后,带着李平、颜思雨、杨虎三人一边观看各组人员的工作状况,一边学习古代制造火药的原始方法,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方法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和指点。
邓应生的语言方式比较白话,即便是这些江湖草莽和乡下把式也不尽得全听懂,工人们自然不敢过问邓应生这个工头,认为这就是工头大师们的说话方式。而李平、颜思雨、杨虎等人也只是以为邓应生说的是鬼神方言,竖起耳朵仔细的听辨大致意思,好不费劲。
一开始邓应生还以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太低,听不懂,后来才渐渐现原来是自己跟他们的语言存在鸿沟。好在邓应生在学校的时候,也算是学习过文言文,虽然不精,但是两者混合后,众人也算是能听懂个大概意思。
“枪炮之利于不利,全在制药之精不精,若据定常例,不求精制,不但有炸裂之虑,且恐施放不能得力!”
李平在海上经历多场海战,自然明白火炮对海盗的巨大作用。大明水师装备的虎蹲炮和佛郎机炮,以及荷兰、西班牙舰队列装的12磅到32磅火炮,对他们这些海盗商人的威胁性相当大,屡次吃他们的亏,个中苦楚心酸只有他这种经历过海战的人方能体会得到。
硝石是火药的关键性材料,后世多用硝酸和硫酸造火药。然而此时的化学工业还被炼丹术和炼金术统治,人们并不懂得这些东西。因此,邓应生只能根据火药坊现有的提存硝石的方法,然后加以改进。
工人们先用大锅添上水七分,下硝料百斤,烧三煎,然后下小灰水一斤。火药坊的锅大小不一,工人们完全按照一种比例添加材料,显然不合理。邓应生于是知会硝石组组长薛冰,命他根据锅的大小调整比例,例如小锅下硝料五十斤的话,就应该下小灰水半斤进行中和。薛冰并不知道邓应生口中的中和是什么意思,不过大体上也明白大锅小锅不能放一样的料了。
李平问邓应生那中和是什么意思,邓应生下意识的说了一些中和的化学术语,见李平等人一头雾水,当即笑笑说道:“按照咱们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其硝料内有盐碱,遇得小灰水一点之后,自然分开,盐碱化为赤水析出,视为提存!”
众人听得一知半解,管家李德望向薛冰,只见那薛冰苦笑了一下,看起来还是不明白。管家又望了他一会儿,当下摇摇头。
李德和薛冰的眼神交流全部落入了邓应生的眼中,邓应生心下冷笑,心想:此时全世界也只有老子懂化学,如果你们能听懂的话,那老子就不用在这里混了。此时李平等人虽然对邓应生礼遇有加,全赖邓应生会他们所不会的。按照这些海盗家族的规矩,外人始终不能全信,安排他们自己人来学习邓应生的技术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一锅硝料很快熬好,工人们将其倒入磁翁内。只见泥沫沉底,净硝居中,盐碱水浮于其上。
邓应生指着磁翁说道:“为了令其化学反应充分,须得放置两三日才行。放置的越久,得到的硝石越纯。”
古代提存硝石的技术落后,化学杂质太多,无法像后世那般短时间完成反应,只能多放些时日来弥补了。不过,邓应生暗自做了手脚,误导工人们认为放置越久越好,实则不然,放久了自然要变质的,其中火候把握,只有邓应生自己心中清楚。
接着邓应生又说道:“这种提存出来的硝石,须得在二、三、八、九几个月份当中,放在太阳下晾晒,其他炎热和严寒的时间都不适宜。”
杨虎大大咧咧的一根筋,不明白其中缘由,当下问道:“我们海船出航,每时每刻都要准备应对朝廷、洋人以及其他海盗的威胁,火药消耗甚剧。如此制造火药,还受季节约束,浩南须得想办法解决才是!”
显然,李平和颜思雨也十分关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