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工作中,闲聊之余,于办公电脑上键录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因其思虑问题,于“博大精深”之间,已达“出神入化”境地。其对于诸多玄妙问题的解答,正是“深入浅出”的语言典范。
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所谓“自学成才”,为什么能成为历史上诸朝诸代“倍加关注”社会话题?孔夫子此语就是最好的说道。
所谓系统教育,尤其历经“大学”,也就是“经院”系统学习,除了能够从中看到并学到如何提高自我专业技能的方法和方式外,主要还是从中可以学习某些学科或某一专业规范化的知识、理论、学说和思想。然而,就一个人而言: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如何做人立世?如何成为“立言、立德、立行”的社会有用人才?像诸如此类涉及所谓世界观或人生观的关键所在,并不在曾受教于洋洋数万万言宏篇大论或接受了拥高徒具权威名师指点或就读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国内外名校,而在于“如何能使其意识到个人或众生的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这样一个往往是一个人突然之间才能够真“明白”或说真“颖悟”问题上面。针对这一问题“颖悟”和“明白”法门,系统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其“必由之路”的“学习”途径,则在方法和方式上有许许多多。其实,关于这后一层意思,且不说特殊艺术才能,仅就某些专业才干来讲,通过泛泛读书、思问和观察体会,甚或直言在生活实践中自学,都可以等同甚至超越系统学校教育。
针对一个人如何摆脱某些困惑以达到“颖悟”和“明白”的话题。在宗教文化里面,有着更多元化探讨和研究,而其中有些方法是确实有效的。例如,所谓“南禅”、“北宗”,在如何步入“悟”法门时,就有“顿悟”和“苦修”上差别。佛教界这方面哲理,对俗世也颇具影响。如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实上,在今天即便没有那个“活灵活现”师傅,仅依赖现有信息材料和通讯工具,去找一个或十个八个用一句话概括不过来的真才实学“师傅”,使其引领自我“入门”。这样的行为和结果,都已经根本不成问题了。而真正问题只在于我们自己有无这个“心”。
在社会意义上,上述话题中还有一个关键所在。也就在“悟”了以后,这里面那个人或言人物,是去“成仙”,还是为“佛”;抑或去“传经送宝”,还是在“装神弄鬼”,甚或干起了其他勾当……这也就是个人业绩问题,即“成人”问题,或讲“成什么样人”的问题。
关于学校教育,特别在“育人”方面。少儿时期,应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至于大学教育,除了特殊专业领域外(尤其“高科技型”),大部分院校应成为“知之”和“好之”者自由出入场所,而不应成为制造“文凭”工厂。更尤其在管理机制上,不应把“学历”和“学位”规定成“量材取能”标尺。在此,暂不探究“造文凭、假学历”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含义。因为,时至于今,很有一部分人,由于没有相应“学历”和“学位”,他、她或他们羞于和怯于,也可讲受到世俗蔑视或就是政策限制,来从事某些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行为的事业。如果在一个现代化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或者会一如既往地干着自己想干的事,或者干脆放弃所求及举止,或是摸索前行而我行我素。无论其选择的是什么方式,也不管其结局会怎么样。在理想氛围下,他、她或他们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都不应有太多个性之外的负担和压力。但在我们现实当中,由于有种种“仕之梦”、“教之理”和“法之规”以及“策之限”。于是乎,有如此头脑和学问者,可以将书本“倒背如流”、“过目不忘”,可以举重若轻“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可以沾沾自喜着“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可以把玩回味“光自己宗、耀自己祖”的“功成名就”;可以有事没事偷着乐“朝闻道,喜死足矣。”;可以在“明镜高悬”横匾下干着“不仁不义”“不廉不洁”、“不尴不尬”勾当;可以满足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装腔作势”的自在张扬。是的,他、她或他们更可以不知或装作不知,甚至无须知和不想知“人道主义、民主思想、自由精神”等理念,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文明进步为何那么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仅就八十年代来说,经历过人们应该清楚:迈过高考的独木桥、铁蒺藜后,在里面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无庸讳言,一个人智商不需要很高,只要有时间、有机会、耐得了性子,能够吃苦耐劳地努力学习,拥有所谓“经院派”学子模样或就是那份样子说道词,都决不是难事。
的确,无论在哪一行当。“知之”和“好之”并不难,难在“乐之”和“为之”。如果说,一个人从懵懂、晦暗无知到“知之”和“好之”,须有“顿悟”上转机。那么,由“知之”和“好之”到“乐之”升华,应属于“殊途同归”层面。在这一层面上“有为、无为、何样作为”,尤其意向“大作为”者。其中须触及个性品质和思想能力上问题,不但会更多,也会更复杂。关于最后一层事理,还是留给能说会道的专家和学者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