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常备军制?
一些人认为,二战中的瑞士之所以能够在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被德国吞并的情势下幸免于难,在于它的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允许它在非常时间能够迅速动员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使得侵略者认识到侵略它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最终放弃侵略瑞士的打算。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而且经常被某些人拿来作为某一个国家需要加强国防力量建设的经典范例。但是,这些人却忽视了这些事实:二战期间,希特勒德国完全有着足够的力量吞并瑞士;德国采用闪电战吞并瑞士并不会比吞并波兰等国付出更多的伤亡代价;瑞士在德国的要求下不得不向德国开放其空中领地和向德国提供某些亟需的战争物资,而这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它的中立国的立场。另外一些人则更愿意相信,在二战期间,瑞士是作为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国而在双方的默契中得以保持中立的,无论德国还是英国都需要通过一个第三方国家来与对方作必要的接触,而瑞士只是充当了这个第三方国家的角色。
依靠自身的军事力量进行国防的国家,出一分力能够收到十分的效果;依赖于空谈而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出十分力也很难收到一分的效果。
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军事大国使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制服中等国
1979年苏联迅速占领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除了是因为苏联本身拥有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它又向阿富汗投入了足够迫使其屈服的军事力量之外,人们根本不会认为苏联的战术有多么高超。苏联人在占领阿富汗之后并没有彻底摧毁阿富汗人抵抗力量,相比于那些坚持以游击战抵抗苏联军队的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战术而言,苏联人在初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优势为它们迅速带来胜利之后,就再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战术来保障他们稳固地占有阿富汗。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超级大国使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制服中等国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超级大国使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制服中等国
在2003年美军占领伊拉克的过程中,除了类似于闪击战、斩首行动、快速进攻这样老生常谈的战法评述之外,你很难发掘出美军在这次战争过程中还会有什么新鲜的或者高超的、妙不可言的战术。当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使用其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制服一个实力和军事力量远不如它的另一个中等国或者小国时,无论你怎么解释前者的战法与战术安排,你都无法真正给出强大国家战胜小国的真正原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像美国这样极其强大的国家迅速制服伊拉克这样的中等国家呢?在我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其他原由,只是因为美国人投入了足够强大的战力从而压制和战胜了战力远不如它的伊拉克。而海湾战争中,美国之所以没有占领伊拉克,那是因为它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明确的作战意向更没有因此而投入足够强大的战力。
如果怀疑论者据此提出众多美国对小国战争不利的例子来进行反驳,那么,我只能说,在这些例子中,是因为美国人所投入的军事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压制住当事国的地步。
值得众多人普遍称道的高超的战术,大多是以弱小战胜强大、以少量战胜多数的情形才最具有说服力和经典意义,但是这绝是否定说强国战胜弱国、多数战胜少数的例子中就缺乏高超的战术运用,而只是说强国和多数使用其强大的战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那些战术本身就是在使用其强大的战力,而这强大的战力也肯定构成了这种战术高超和巧妙的支柱因素。
虽然以强制弱、以多胜少并非适用于所有成功的战例,但是这与你在使用军事力量治国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两回事,使国家不断走向强大、使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为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服务,这是一切政务家和国务活动家们所应该具备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
虽然说强大的国家未必会战胜弱小的国家、多数的优势未必会用过少量的劣势,但是,国家总是越强大越好、优势也总是越多越好。国家强大了,就表明你有着充足的力量来随时应对不利于你的冲突,优势变多了,就代表你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有着更多的可能来使自身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所以,真正的强国之道在于,首先使国家变得强大起来,然后再使用强大的实力来为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服务,真正的致胜之首在于,首先使自己掌握足够多的优势条件,然后再利用这些优势条件来为自己创造更加有利的地位。美国在建国之后的两百年间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原由就在于,它在整个19世纪中首先使自己变得异常富有和强大,然后到了20世纪它开始使用其强大的力量来为自身谋取到与它的实力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强国地位。
所以说,使用强大的战力来战胜弱小的国家,就好比是抽取巨大储水池中的水来灌满容量狭小的水桶,水桶被灌满了而水池里面的水仍然没有抽完;采用巧妙的战术来使战力弱小的国家战胜强大的国家,就如同是将容量狭小的水桶中的水往干涉的巨大储水池中灌,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