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联的军事人员伤亡超过了一千万人,可是即便如此而苏联仍然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苏联相比,同遭德国入侵的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其伤亡总数还不足十万人,可是这四个国家却很快就被灭亡了。这其中固然有德国人的闪击战术在发挥着作用,但是苏联同样也遭到了闪击战,并且苏联在遭受德国袭击后所遭遇的那种损失远非后四国之总和所能比拟的。那么究竟为什么遭受同样战术袭击、且损失更大的苏联能够最终获胜而其他四个国家却立即遭遇亡国厄运呢?答案即在于两者军事系统的差异。相比较而言,苏联的军事系统异常强大并且由于其规模庞大因而在一部分遭受损害后其余部分能够迅速恢复战力。一部分人争辩说那是因为苏联的人口较多、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却被小国打败甚至亡国的例子也并不在少数,这其中的关键原由还是在于这个国家的军事系统本身的规模与强大与否。
“和平时期,军队成员不断更新,退役一批,征召一批。”所以军队之中每年都有入伍的新兵、同时也会有退役的老兵,这是为了实现军事人员的更新换代,军事训练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是为了保持战力;新的武器装备被应用于军队,而旧的武器装备就要被淘汰掉,这是为了实现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军队每天都要操持武器装备进行训练,这同样是为了保持战力;国家每一年都会从财政收入中拔出一部分用作军费,同时,军队每一年都会花费大量的费用,军费划拔与消费不停地进行着而军队正常的更新换代功能才能继续下去,国家用军费供养军队本身也是为了保持战力。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呢?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超过了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速度,只是说明这个国家没被军事力量的消耗所拖垮,而并不能就此认定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过快而使用过程听消耗速度却缓慢,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新产生的军事力量不断被积压,积压的结果必然使得循环系统堵塞。但是,如果军事力量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速度过快,以致于远远超过了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国家必定会因此而承受非人的军事负担,这种情形会使得循环系统因为第三个使用环节的过度消耗而遭到破坏。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持平,看起来似乎要实现了良性循环,然而却也未必会如此,因为假如军事力量的维持这一环节不给力而军事力量的产生与使用环节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譬如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而其进食和排泄的循环过程同样无法顺利进行。如此看来,所谓良性循环,是要求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持平、而其中的维持环节能够使得产生和消耗这两个环节顺利进行。但是,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一个国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么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过快、要么消耗的速度过快、要么其维持的环节紊乱,但是无论出现何种问题,操控者所要做的都是围绕着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和使用这三个环节进行,他们所要达成和接近的理想状态也都是要实现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要求军事力量的产生与消耗速度持平,并非是要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之下,一个国家在平时不需要维持过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之时,它创造和消耗军事力量的速度自然会减慢,但是一旦战争爆发,而其军事力量的消耗速度就会跟着水涨船高,这种情形下创造军事力量的速度也必须跟得上其更快的消耗速度,否则就无法避免使军事循环系统遭到破坏。1945年二战刚结束时美国的军队总数约有1600多万,但是杜鲁门总统在两年后就将其军队总数缩减到了约200多万,维持1600多万军队原本需要保持着强大的军工生产速度,因为战场上美**事力量的消耗速度巨大,然而战争既已结束而美**事力量的消耗速度随之放缓,在此情形下要想实现军事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只能缩减军工生产的规模、降低其生产速度。
军事力量规模过大,而国家军工生产的速度和军事力量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速度都无法承受这样规模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必定会破坏军事循环系统,譬如河道里面泥沙淤积河水无法顺利流动因而积聚一处冲破河堤四处泛滥。
有一种看法,以为减慢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会使得军事技术的发展停顿,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所谓减慢或提高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绝非是要停顿军事技术的发展,而是说一个国家在现有的军事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下实际创造出可供使用的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进度的变化。二战结束后的四十多年间,美国和苏联再也没有进行过像二战那样规模庞大、烈度深入的战争,相较于二战,它们各自都大幅度放慢了军事力量产生的速度,然而其各自的军事技术却都能不断地更新换代。
也有一种现实的情形是,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消耗军事力量的速度过快,而它的既有军事生产体系的确无法顶得住其消耗速度,出现这样的情形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但是说它危险并不是指这个国家立即就会因此而招致厄运。补救的措施还是有的,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