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的战力优势非常突出,但是信奉间接路线的指挥官却不以为意,而是挖空心思地思索着如何能够在心理上打击敌人进而使敌人自动放下武器投降。为此,他们不惜将强大的战力暴露在野外不加以使用,而是舍掉自己的优势却从另一种态势不明的手段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想要打击敌人的心理,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的确有许多成功的心理战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同时也存在着众多失败的心理战例,如此就必然同时转移了军事行动目标,将原本可以对敌军进行的直接打击转变成先打击其心理、然后再打击其武装的情形。事实上,不仅仅心理战,所有类型的间接路线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特征,本来你的目的是要打开一扇门,但是你坚决拒绝直接破坏门的做法,而是费尽心机想要找到那把门锁的钥匙、然后先打开锁、再打开门。我并不认为直接毁坏门进入的做法是最优越的,也绝不会不假思索地提倡这种做法,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当你迫切需要打开门的时候或者你可以忽略掉门被破坏的损失、却又找不到钥匙时,直接毁坏门的做法未必不可行。
所谓抵抗意志,本身就能够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所谓战斗力,也可以反过来增强抵抗意志。打击敌人的心理,敌人的抵抗意志就可能会被摧垮,进而其战斗力也可能会被削弱,但是,直接摧毁敌人的战斗力,而其抵抗意志就失掉了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载体,其心理也可能会因为抵抗意志的颠覆而发生逆转。
想要通过间接路线来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和交通线,你必须考虑到这样做会在实际上对敌我双方造成何种影响,然后才能决定究竟是否要采用这种战法。倘使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和交通线效果的确很好,但是却需要抽调更多的物资和投入更多的精力,那么你与敌军接触的正面战场势必会被削弱,这时倘若敌军能够在稳定后方的同时又可以凭借着现有的战力进行正面推进,而你采用此种战法所取得的预期效果就极有可能会被敌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推进而抵消。假如敌人的大后方离你很遥远、不仅有天然的宽阔洋面阻隔而且敌国在其大后方也同时保留着充足的防护力量,而你再选择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和交通线就极有可能会徒劳无功。二战期间的德国人就曾经试图骚扰美国本土,但是德国人受阻于同盟国在欧洲海岸线的封锁而只能派遣个位数的潜艇游离到美国海岸附近对美国商船进行隔靴瘙痒式的打击,结果,德国人采用打击美国后方和交通线的做法,不仅没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反而白白损失了其战力原本就有限的海洋力量。
想要通过间接路线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你也必须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实际状况,然后才能决定究竟采用哪一种战法更为恰当。被一方优势兵力围困的敌军,有自动缴械投降的、有在坚持抵抗一段时间后选择投降的,但是,你不应忽视,同时也会有坚决不投降顽抗到底的和战斗最后一滴血仍然坚持抵抗的。对于前两种情形,你当然可以说是间接路线发挥了作用,但是对于后两种情形,你也必须承认所谓的间接路线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如果你认同这种说法,那也就是说你承认间接路线只对某些情形适用、而对另一些情形不适用。此外,如果你不是刻意去筛选数量更多的间接路线成功的战例来作论据的话,你也应当承认,间接路线失败的战例至少不会比间接路线成功的战例少多少。这样,你就很难再得出间接路线最优越或者间接路线符合绝大多数实情的结论了,而你的战略思维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尚谋派的狭隘思维模式中走了出来,迎接你的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远水解不了近火
那些以迂回包抄为乐趣的人根本忽略了远水解不了近火的现实道理,分明敌人近在咫尺但是却拒不出战而是想着如何通过迂回包抄来使敌人陷入我方圈套,敌人的攻势继续推进而这种人却仍然企求着能够设想出奇思妙计来打退敌人。讲求机巧的人容易流于空想,而注重实力的人则易于侧重实效。
间接路线的实施同样要付出代价
战场上的情势瞬息万变,而军队统帅却一定要实施间接路线,那么在他将之付诸实践时而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使得他的方案脱离了实际状况;敌军有的适宜于间接路线而有的根本不适合于用间接路线,而司令官一定要相信只要间接路线才是最佳的作战方法,这就是不考虑具体的敌方状况而一厢情愿地实施间接路线了。
19世纪后半期西欧国家军事文学中流行着一个关于当时礼仪繁琐的晚清帝国作战模式的笑话:当晚清帝**舰上的一名士兵发现前方有敌军战船时,他便回过头向管带行跪拜之礼然后才报告说发现了敌船,但是当他回过头进而敌军的炮弹已经落到他所在的军舰之上了。这个笑话是西欧人用来讽刺晚清帝国礼仪繁琐的,但是也同样可以用来讽刺那些迷信于间接路线的人,当一个军事指挥官发现前面有敌军时,他不是想着如何立即布置军队迎战而是想着如何才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等到他自认为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冥思苦想出来以后而敌军已经将他的军队击败了。
间接路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