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军事战略论> 第121章 迂回包抄的死结(12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迂回包抄的死结(126)(1 / 2)

以下这些情形下不需要进行迂回包抄

侠路相逢勇者胜,敌人近在咫尺必须立即发起冲锋,这种情形不需要迂回包抄;时间紧迫不容拖延需要立即决出胜负,也不需要迂回包抄;兵力较少而敌方又紧跟不舍,迂回包抄只会分散有限的兵力;恰好处于敌方的要害部分,就直接发起进攻以免敌军其余部分旋转过来围困我方;物资紧缺,容不得长时间策略实行,就要直接出击不需要迂回包抄;敌人气焰嚣张步步紧逼,就需要迅速出击打击其嚣张气焰;追击败退的敌人,稍有松懈就会让敌人逃脱,不需要迂回包抄直接追击即可;地形崎岖不平,道路艰险难行,而无法摆脱与敌军的接触,进行迂回包抄就会浪费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想要让固执己见的敌人诚心投降,就不能耍心眼而需要通过正面冲锋让他们见识到我方的战力;迅速地出击就能击败敌人,而迂回包抄只会拖延时间、战机和分散兵力;正面进攻若能够给敌人造成最大限度的打击,就不需要迂回包抄。

所谓的不需要迂回包抄的情形,只是说在这些实际的情形中迂回包抄无法充分有效地打击敌人,由此看来,是否要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法,根本上取决于其实际作战效果。

所谓战术的策略性意义,其根本的意思也即在于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所以迂回包抄本身就是一种战术,拒绝迂回包抄本身也是一种战术,能以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为要旨,这才是战术的精要所在。

军事对峙

进行军事对峙的双方都想要在要保存自己的前提下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这样谁也想率先向对方发动攻击,因为各自都担心对方的后发制人会使自己陷入随后的被动局面。敌对双方的军事统帅是这样想的,敌对双方的军队也因此而这样执行下去。结果,双方都因为自己的补给线难以维继而在一种默契之中同时撤军。这样,尽管双方的军队都得以保全,可是谁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战争结果。这并不是说战争不可以在双方的对峙与默契的撤退中结束,而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此种自保为上的做法根本无助于战争的结果。此外,也只有在双方的最终战争目标之间有着共容空间的时候,由对峙来决定战争结局的做法才能够收到实际效果,否则,当敌我双方的战争目标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容究竟的时候,保全自身、避免军事碰撞的做法只会使战争期限无休止地拖延下去。

所罗门王结

公元前323年的冬天,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带着他的军队进驻到了亚细亚的弗吉尼亚声码,当地人告诉他在几百年之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一辆牛车上系了一个绳结并且预言能解开绳结之人即为亚细亚王。出于对预言的好奇心,许多人常常前往弗吉尼亚城试图解开绳结,然而在亚历山大之前,却没有一个人如愿。这些人总是尝试着从绳结本身寻求解结的办法,结果他们甚至连绳头也找不到,不过当亚历山大面临这个绳结时,他深思片刻后立即拔出宝剑斩断了绳结。如预言所说,亚历山大顺理成章地做了亚细亚王。

我在此处所要表述的,不是人们对于传统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反思,而是用以映衬那些至今仍然沉溺在谋略战逻辑中不能自拔的思维模式。由于这一部分人深陷于谋略战的逻辑之中,因此,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根本不曾有过直接攻击敌人军队的念头,他们思考和指挥作战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间接路线和迂回包抄,并且他们也深信只能在间接路线和迂回包抄中寻找作战方法和赢得战争胜利。

这一部分人,正如同亚历山大之前那些众多试图解开所罗门王结即始终未能如愿和人一样,他们都只纠结于如何从绳结本身中寻找答案,他们思考和行动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绳结本身和在绳结本身中寻找解开绳结的办法。

这一部分人,深陷于谋略战的逻辑之中,常常将手段目的化,他们以进行谋略战本身为乐趣而根本忘记了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赢得战争胜利。他们的脑海中不仅从未有过直接攻击敌人军队的念头,而且你也可以很容易地想见,即便他们想到了直接攻击敌人的军队,以他们对于谋略战逻辑的乐此不疲,他们也很难真正认识到攻击敌人军队的要领和真正目的所在。

谋略的作用,原本在应用得当时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前提是实行谋略战的人必须对谋略本身、其优点和缺陷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的战场情势来巧妙地应用谋略、使之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但是,由于当时人和后世人片面地关注和强调谋略战的事半功倍的好处,进而导致他们忽视了谋略本身的缺陷,结果是谋略被异化成了经济、实惠、至上的作战方法。由此可见,并不是谋略战本身误导了战争,而是人性深处的懒惰习性曲解了谋略战。

谋略家们习惯于颠倒谋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先后次序,他们不是从实际的情形出发来制定适宜的谋略,而总是先入为主地预先设定有某些情形正好可以用来为他们的奇思妙想服务。这些人,总是自信在情形极端不利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化险为夷的办法,他们的口头禅是随机应变,而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