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是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
战略与战术之间并不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关系,战术是从属于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只是在那些将战术混同于战略的地方,战术才被误认为与战略有着截然相反的对立关系。战术是使用军事力量的方法,而战略则是统筹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的整体框架,弄清楚战术与战略的不同定义,就能够从根本上区分开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
战术上忽视敌人的做法不可取
战术是战略中用以执行实际战略任务的那一部分。战术不是战略在较低层次的运用,而战略也不是对战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战略上忽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在任何时候战略都不应当成为你所能抛弃的东西,因为反败为胜的情形常常缘自于战略上的暂时性收缩或转移。
当你看到敌人在战略上进行收缩或者转移的时候,你便以为你在战略上占据了上风,因而你很容易得出敌人已经在战略上输掉了因而你只需要在战术上彻底歼灭敌人即可这样的错觉。由于你此时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在战术上歼灭你眼前的这一部分敌人,因此,你往往会丧失了在战略上彻底追击和打败敌人的机会,而同时敌人肯定也在利用着你只关注战术上消灭眼前敌人的情势而抓紧时间和机会进行战略上的调整,结果你虽然成功地歼灭了眼前的一部分敌人,而敌人其实已经在战略上得到了改观甚至已经在战略上形成了对于你的显著优势。这种情形常见的例子有,敌人故意或者无意将一部分军队分散出来以牵制你的注意力,而敌人的主力部分则可以借机而转移到其他地区,所谓赢得战术输掉战略即常常指代的这种情形。
即便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你也绝不应当忽视战略而专注于战术,这个角度是战术本来就是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而我们之所以将它们区分开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之间的关系。你过分专注于战术,也就是说你只是关注了战略的其中一个构成部分,而战略的其他构成部分肯定也会因此而受到冷落。
第三个问题是,你应当谋求在战略上打败敌人,而非贪图一时的战术上的胜利。当你在一次作战中打败了敌人之后,敌人的主力或者能够决定其存亡命运的那关键部分逃走了,这时你更需要继续追击敌人的主力或者其关键部分以求彻底打败敌人使其不具备再度成长为你的敌人的条件,而如果你贪图一时的战术胜利而只求彻底消灭眼前的敌人或者只是派遣一小部分军队对敌人作出追击的姿势,这种情形更类似于第一种。而在此我们还要指出这种情形的另一层含义,即你只是为了在战术上歼灭更多的敌人以求得显赫的战功,而根本不关心敌人是否在整体上被打败了。
乌尔姆战役中缪拉对维也纳的军事占领
1805年10月,拿破仑指挥法军在乌尔姆战役胜利之后继续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军以便占领维也纳、迫使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在法军向维也纳进军的途中,败退的奥地利军队与一部分俄**队和即将起来增援的一部分俄**队都时刻成为侵扰法军进军的障碍,拿破仑给他的各个指挥官的指令是跟进并在途中消灭这些阻截的反法同盟军队。既然法军的进军目标被设定为占领维也纳,而法军骑兵统帅缪拉就率先进入奥地利军已经放弃的维也纳,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却立即遭到了拿破仑的训斥,因为就在缪拉军进入维也纳的同时法军用于跟进俄军的一个军因为失去缪拉军的策应而被俄军歼灭。占领维也纳可以当成是这一场反法同盟战争中法军的一个战略目标,但是在许多认为有捷径可走的人眼中,战略目标本身被当成是了一种孤立的、静态的东西,他们根本不明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战术上的行动来促成的,在这一战例中击败或者消灭俄奥的反抗部队是达成占领维也纳这一战略目标的首要途径,但是缪拉却避开了这一首要途径而在军人荣誉感的驱使下率先进入维也纳。
“长征”
蒋介石在稳固了他在南京的统治权势之后,便从1931年开始对南方的红军大大小小的根据地进行围剿,蒋介石将围剿的重心放在红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上。中央红军前四次都能够在战术上顺利地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却因为指导思想错误和指挥不当而遭遇了战术上的失利,与此同时,其他各处红军的根据地也相继遭到享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军的围困。在此情形下,中央红军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困向红军在陕甘边区的另一块根据地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向北进行战略转移,11月和第二年4月,另外两块根据地的两支红军主力也分别开始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1月又有一块根据地红军主力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尽管红军在行军途中遭遇了国民党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但是红军以实现战略转移为根本目标而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队、沿途克服了各种困难,在1936年10月经过改编重组的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完成了战略上的转移,而后红军在陕甘地区不断地扩大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