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的例子
比如200年的官渡之战和207年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兵力居于敌方十分之一的曹操凭借着其军队的强悍战力和对袁绍屯粮重地的巧妙袭击而扭转了恶劣的战局大获全胜,赤壁之战中兵力只有五万的孙刘联盟凭借着南方军队善于水战的优势和策略上的巧妙火攻击败了顺长江而下的二十万曹操大军。
以弱胜强的例子
抗日战争中,中**队在战斗力方面明显不如日本军队,假如单凭战斗力来决定胜负,而中国是必败无疑。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人避开了战斗力方面的劣势,而是从其广阔的国土空间和众多的人口之中动员起无与伦比的资源和兵员规模优势,与此同时,中国人又十分注重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方面的配合作战和关注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这样中国人就在数量和行动策略上弥补了其军队战斗力不如日本军队的劣势从而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以拙败巧的例子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队的战术都十分高效,单凭战场拼杀而一战中的英、法、俄和二战中以英、美、苏、法为一方的联盟其笨拙的战术行动都根本无法战胜德军,然而他们却都懂得运用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致胜。一战中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苦苦地与兵力规模上处于劣势的德军作战,尽管俄国人最终支撑不下去了,可是远在美洲、战争潜力巨大且未受到破坏的美国人加入进来了,最终英、法联军与美军凭借着充足的资源、兵员规模优势和美国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战胜了德国人。二战中的情形同样如此,只不过这一次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的战术行动更为笨拙以致于在开战的几个星期之后就被迫挤出欧洲大陆,而苏联人尽管在德国人最初的闪击战行动中损失惨重、几乎到了危亡的边缘可是却仍然凭借着其军力的规模优势支撑了下去,而美国人这一次的提早加入使得战术高效的德国人不得不与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水平都优于自己的一方作战。这就是说反德联盟两次运用其兵力规模和质量上的优势弥补了其战术行动上的笨拙进而赢得最终的战争胜利。
国家间每年一度的外汇结算都要用黄金来支付,这是因为黄金本身就具有昂贵的价值,而一个国家所发行的纸币则只不过是以这个国家的政权信誉担保才具备财富代表意义。因此,一个国家的政权假如倒台而其所发行的纸币就很可能立即变成一堆废纸,而两个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能够禁绝对方的倾向在自己国家内流通却禁绝不了敌国的黄金四处流动。
讲求实际效能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空泛的纸面文字,这就是国际间黄金结算方式的根本所在。将本国所拥有的大量外汇借贷给一个弱小的国家,这个弱小的国家利用其来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而后者一旦强大起来前者就相对地会变成弱者,所以尽管一个国家富裕程度居于世界前列可是却反败于另一个贫穷国家之手,这正是因为它们对待实际战略指数的态度和做法不同。
经济力量在未转化成军事力量之前,就不对军事战略直接发挥作用,只有当经济力量被转化成军事力量之后,其对于军事战略的效能才存在。因此,研究军事战略的人不能不关注到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二者之间的转换问题,更不能先入为主、笼统片面地将经济力量当成是构成军事力量的主导因素。舍弃那些不确定性的东西、追求那些确定的东西,放弃虚拟的幻想、选择讲求实际效能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得到良好的发展。
有一种论调以为富裕的国家因为有了雄厚的经济条件因而更容易发展军事力量,相反贫困的国家则因为经济条件的匮乏而难以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和表面的看法。国家虽然富裕,可是其军事系统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国家总会在对外战争中遭遇失利;国家尽管贫穷,然而其内在的军事系统却能够进行良性地循环,这样的国家就能够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取得胜利。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决不是取决于单纯的富裕或贫困,而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军事系统能否进行良性的持续循环,而富裕或贫困的因素只要在转化为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1896年时的意大利,已经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并且被公认为欧洲的大国,而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却仍然是一个半落后的封建国家,可是两国交战的结果却是后者打败了前者,意大利的经济总量远非埃塞俄比亚可比,要说意大利的军事力量规模也远远超过埃塞俄比亚,然而与后者相比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却十分疲软而然而埃塞俄比亚人却能够及时地调整他们的军事系统以使其更加适应战时的需要,因此是埃塞俄比亚良好的军事循环系统战胜了意大利疲软的军事系统。意大利军事系统疲软的事实,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一直没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原本是公认大国的意大利在对外战争时无论对手是谁都只能以二流甚至三流的军事循环系统作支撑。
增强军事战略效力的方法
军事战略效力的评估,只是提供了一个观测军事战略三个动态过程的视角,其本身并不对军事战略效力的高低产生作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