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军事战略论> 第84章 根基与力量(8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章 根基与力量(88)(1 / 2)

根基稳固方能一展宏图,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在他行事之前必定要对自己本身进行一番仔细的审视,就好比是人们早晨从家中出发,晚上回家中那样。家庭如同一个人的大本营,因为有了家庭这个大本营,他才能找到一种依托感,更为确切地说,是在家中寻求成功的动力。又好比是军事活动中的军营,军队防守要依托于军营,进攻要以军营为后方来为之提供直接的给养,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一个稳固的大本营,那么就好似一个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那样,变成一支漫无目的地进行武装游行的散兵。

荀彧对于军事根据地的理解

194年,正在与吕布交战的曹操想要趁着徐州牧陶谦刚刚病死之际发兵攻取徐州,但是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其手下谋臣荀彧的反对,当时曹操所面临的形势是,他在许昌周边的后方地方已经被吕布占有了很大一部分,尽管他在与吕布的多次较量中已经稳固了后方地方,然而吕布并没有被消灭因而一旦曹操放弃攻打吕布而转攻徐州,那么吕布就极有可能在曹操的后方对曹操形成威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荀彧给曹操作了精辟的形势分析:

“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地区、光武帝据有河内地区,他们两人都是在巩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才夺取天下,有了稳固的根据地而进军就足以战胜敌人、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退回坚守,所以他们虽然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遭遇了败仗然而却最终能够凭借着稳固的根据地而夺取天下。现在将军你以兖州为根据地平定山东的战乱,百姓们没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你的。况且河、济这两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之地,现在即便已经被(吕布军)破坏,然而仍然能够帮助你进行自保,这就是将军你的关中、河内根据地呀,不能不先平定这两个地区。现在你先发兵打败吕布的部将李封、薛兰,然后再分兵向东攻打吕布的部将陈宫,那么陈宫一定不敢向西出击,而将军就可以趁着这一间隙命令士兵收割成熟的麦子、积蓄粮食,然后一战就可以彻底打败吕布。打败吕布之后,再向南联合孙坚的力量共同讨伐淮南的袁术,那么你就可以将土地扩张到淮水和泗水一带了。现在如果将军你放弃攻打吕布而向东攻打徐州,在后方留守的兵力太多了你在前方可用之兵就会变少、在后方留的兵力太少而后方的民众都要被组织起来保卫城池因而农业生产也就会被耽搁了。吕布趁着你之前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在背后偷袭占有了你的大片后方城池,只有鄄城、范和卫三座城池没有陷落,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失掉了兖州这一根据地。如果你无法攻克徐州而吕布又在后方占据着你的根据地区,那么将军将在哪里安身立命呢?况且陶谦虽然死了,但是徐州仍然不是容易攻克的,这时的徐州吸取了之前被攻打的教训已经加强了防守力量、军民同心互为表里。现在徐州周边地区的人正在全力收割麦子,他们一定会坚壁清野以应对将军,将军进不能攻取徐州、又难以从周边地区搜集到粮食,不到十天时间而十万大军也会不战自困。之前将军你讨伐徐州的时候屠过徐州地区的城池,徐州地区的人为了给他们被杀死的杀人报仇也必定会奋力死守不会投降,即便是你侥幸攻占了他们的城池也难以收服他们的人心而保有徐州地区。像这样做事情顾此失彼、以大易小、以安易危、只看到一时的好处而不顾及根本的得失,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攻打徐州的三种不利之处,请将军仔细考虑。”

曹操听完之后放弃了先攻打徐州的想法而改变路线为首先除掉威胁其后方地区的吕布然后再进取徐州,后来曹操正是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战胜了吕布最后又夺得了徐州。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根据地的理解

东汉末年的刘备在遭受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之后,在一次招揽人才的行动中遇到了诸葛亮,刘备向诸葛亮诉说了自己征战多年却一无所成的痛处并请求后者给他出一良策,诸葛亮随即给刘备作出了形势分析并给他提供了此后的战略规划:

“自从董卓乱政以来,天下群雄并起,占有数郡之地的人不计其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低而其兵力也很少,然而最终实力弱小的曹操却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仅仅是天时的因素,也是因为他的人事谋略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兵百万,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诸侯,这确实是不可以与他争锋的时候。孙权占有江东之地,已经经历了三代人,江东地势险要而民众都归附于他,贤能的人才也都被他作用,因而江东的孙权只可以与他结盟以作应援而万不可图谋侵占他的土地的。荆州北面临近汉水、沔水,南面到达南海,东边连接吴会之地,西边与巴、蜀之地相接,这正是用武的地方,而荆州的刘表却并不能稳固地占有它,这就是上天赐给将军你的土地,你难道没有意愿占有荆州吗?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正是因为据有了这一地区而得以成就帝王之业。而巴、蜀地区的刘璋无能、在北边的张鲁也是平庸之辈,他们治下的民众富裕但是却并不懂得收揽民心,因此他们手下的有识之士都期望能够有一个英明的主子来带领他们。将军你既是帝王的后代,信义也传遍四海,招揽天下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