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军事战略论> 大国的兴衰(7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国的兴衰(74)(1 / 2)

尽管欧洲各国都因为科技进步和军事竞争而处于不停的发展状态,但是,“仍有可能在各个敌对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因拥有充足的资源而脱颖而出,超出其他国家,控制整个欧洲大陆。”保罗?肯尼迪认为在1500年之后的150年中,这个因为资源充足而脱颖而出的国家就是西班牙。但是西班牙却遭到了欧洲其他强国的联合反对而它自己也扩张过度,“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们尽管拥有大量资源,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使地盘扩展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自己日益衰落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尽管欧洲其他强国在与资源充足的西班牙的对抗中同样损失巨大,“但它们想方设法地(虽很勉强)比哈布斯堡王朝更好地保持了物资资源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平衡。”

而后来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则是因为其先进的金融借贷系统和发生了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工业革命,在欧洲试图控制欧洲大陆的国家总是因为其他强国的联合反对而遭受失败的情形下,“由于到18世纪初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面的优势。”此外,“在18世纪之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失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各国因为主要关注内部****或者专注于领土扩张因而使得欧洲的国际局势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期间各国的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相继在各国发生并逐渐形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社会工业生产体系。但是到了19世纪下半期,欧洲范围以外的国家也先后进行工业化,“这使国际力量对比逐渐变得不利于旧有的一流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善于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而在这一时期中所发生的几场战争中,“一些国家之所以在战争中失败,是由于它们未能实现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没有基础稳固的基本工业设施,来支持其庞大的军队和制造正在改变战争性质、造价昂贵、结构复杂的武器装备。”

到了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快慢不同,国际系统与50年前相比变得更加动荡、更为复杂。”“每十年统计一次的经济力量增长指数表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则是“法国、奥匈帝国和刚刚统一的意大利等传统欧洲强国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竞赛中却逐渐范例。”而另一方面,“地大物博、横跨大陆的美国和俄国(这个沙皇国家的生产效率低)则脱颖而出。在西欧各国中,可能只有德国有足够的力量跻身于未来世界强国之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出“德意志帝国比沙皇俄国具有某些优势,因为德国的工业生产组织有序,全国上下工作效率高;而俄国虽然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但仍很落后。”而协约国只是“由于后来美国出兵,特别是提供经济援助,西方盟国终于拥有战胜其敌对联盟的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轴心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最终无法克服生产资源比1914-1918年战争时更为不足的弱点。它们确实做到的一点是,占领了法国,削弱了英国,尔后即被同盟国的优势兵力所打败。”

尽管保罗?肯尼迪一再强调他只是在探讨经济资源与战略之间的关系而并无意提出任何一般性通用的理论,但是他依然认为“在承认任何时候都可能有个别例外的情况下,可以作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而这种有价值的结论之一是,“我们发现在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系统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而历史上的诸多例子即表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同样,历史事实还表明,从长远看,在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支持庞大的军队离不开经济资源;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保罗?肯尼迪同样不认为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的增减是同步进行的,他将此解释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升降曲线与军事影响升降曲线之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时间滞差’”。因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总是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力量建设中去。

保罗?肯尼迪所得出的另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即为争夺欧洲或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规模联盟战争的最终结局,与双方动员的生产资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场令人烦恼的长期战争是检验双方力量的试金石。”同时,“随着战争的时行,交战各方资源的多少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如此,保罗?肯尼迪也并不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各国的成功与失败都出于经济原因。”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同样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力量变化,但是他在此只想指明经济力量对于一国力量变化的重大影响,“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