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军事战略论> 根据地(6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根据地(67)(1 / 2)

阶级战争理论

阶级战争理论为军事学提供了一种极为成功的军事力量产生的模式。

首先,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工人阶级暴力革命学说,接着众多知识分子接受了这种阶级革命学说,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之后开始组建起工人阶级政党,然后这个政党反过来动员和领导工人运动,在中国由于农民占据了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农民也加入了进来从而形成了政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运动。由于仅仅依靠运动无法实现**理想,因此对待残酷的统治者就必须采取暴力革命手段,最后,以马列主义为旗帜、由先进知识分子所组建的政党所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武装力量便应运而生了。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生命体由诞生到存活再到不断成长壮大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阶级战争理论与传统的军事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它首先关注的是军事力量的产生问题,而它得以创造和实践的过程几乎与其创造的过程同步进行。这样,阶级战争理论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传统军事理论只关注军事力量如何使用而不关注军事力量如何产生的弊病。而正是由于阶级战争理论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建立起阶级革命的武装力量这一体系,因此革命者在革命的过程中就会十分注重群众基础动员和在各地建立起稳固的革命基础条件。

事物的发展顺序

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是,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弱变强、再从强大走向鼎盛。所谓从无到有,解决的是基因和种子的问题,没有特定的基因和种子,就不可能有产生一种特定的生物或植物,而一切事物也从来都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要经过特定的组合或变异才得以塑造出构成这种事物的缘由。所谓由小渐大,解决的是数量问题,一种事物刚刚诞生之后总是很狭小的,因此就必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从而使其体积渐渐变大,也只有这种事物的体积渐渐变大而它才能具备成熟的行动能力。所谓由弱变强,解决的是质量问题,其演变的过程通常是与事物由小渐大的成长过程同步进行的,但是事物的体积总会有一个限度、达到了这个限度就会渐渐稳固下来,而事物的强弱却可以继续演变,直到现有的条件支撑不下去为止。最后,从强大走向鼎盛,正是依托和使用强大的实力去实现这种事物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这并非是说事物在弱小的时候就不能使用实力却达成理想,而是说经过其成长和强弱演变的积累之后,这种事物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已经熟知了各种行为模式,这样事物使用强大的实力走向鼎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者说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事物发展过程总是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意外条件的摧残,但是只要事物能够坚持其自然的发展顺序并以此为依托和根据来应对外在因素和意外条件,而事物就可以将不利的外在干扰和意外摧残转化成为其继续发展的有益因素。最为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人长期地秉持着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做法和进程,却在某一天突然侧视时感受到别人总是会比自己发展得更好,这样他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别人的风光之中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结果这个人自身的状况只会更加糟糕,这道理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开国者与根据地

历史上那些开国者总是能够关注到军事力量的产生问题并且在这一问题上下大功夫,这正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有军事力量因而必须首先接触到如何建立军事力量的问题。不同的开国者其关注军事力量之产生问题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是普遍存在的模式则是都想要并在实践中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所谓根据地必定意味着首先能够为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反映在军事战略上也即是军事力量的创造问题。秦王国之前拥有的疆域对于秦始皇而言即是他歼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据地,巴蜀、三秦之地相对于刘邦而言即是其东出中原与项羽一争高下的根据地,兖州、许昌对于曹操而言即是其平定中原、扫灭诸侯的根据地,关陇地区一连构成了后周、陏朝和唐朝三代王朝开国的根据地,以金陵为中心的土地即是朱元璋消灭群雄、恢复汉人江山的根据地,而以盛京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则构成了满清王朝破关进京、底定中原的根据地。

然而,由于开国者们总是以进行军事战略的实践活动为主,因此他们之极少有人能够专门思考和总结出一整套全面的军事战略理论体系。汉高祖刘邦在灭亡项羽之后告诫其下属部将说正是因为丞相萧何在关中地区不断为前线补充粮草和兵员才使得他们赢得最终胜利,因而刘邦将平定天下的首功记在了萧何头上。曹操本人颇受《孙子兵法》这种以如何巧妙地作战为主要关注对象之著作的影响,但是其在实践活动中却同样很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比如实行军事屯田之政策、在吕布袭取后方城池之后听取了谋士的意见放弃攻打徐州回过头来巩固根据地。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成功缘由紧密连接的是其谋士朱升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的战略方针,尽管这九个字太过简短,但是却给当事人以及今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