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谋略
谋略并不是越完美越好,也并不是越出奇越好,评价谋略的唯一标准在于其实际效力。讀蕶蕶尐說網谋略的产生并不是在黑暗的操作室中,也不应该是以奇思妙想为乐趣的人的头脑中,而是依据实际的战略需要而形成。
“不战而屈人之兵”,说起来很好听,但是实际上却不可行,脱离军事实力的存在而谈论如何使敌人屈服,这就是空想,以战争为论述的主题而却避而不谈战争本身这就是在逃避现实的问题。道家学说信奉无为而治,其要旨是以无所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无所为与无所不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而却被用来表述当成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境界,所以道家给人的感觉是虚无飘渺。现在有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其中的一个国家的军事统帅宣称他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他就是在空想和回避现实的战争问题,在两个国家的战争没有爆发之前,一个国家的政治家宣称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发生战争。
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一个享有精明统帅之名的人甚至无法促使敌国放弃进攻的打算,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而一个普通的外交职员就可以说动敌国退兵。这并不是前者不懂得如何有效地作战和后者精于作战,而是因为前者没有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而后者却得助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盾。
匹夫之谋
匹夫之谋与匹夫之勇都应当是实行军事战略所要竭力避免的做法。与匹夫之谋相对应的说法有:钻营暗算、投机取巧、夸夸其谈、耍小聪明、空手套白狼、迷信谋略、远水不解近火以及其他一切脱离实力而空谈谋略的说法。军事战略中常常出现的匹夫之谋的特征是,脱离实践行动、不讲求实际效力、回避实际战争问题。
北宋末年,年轻的岳飞投奔到驻守开封的宋朝大将宗泽麾下,宗泽见到岳飞作战勇敢就送给他一套阵法图集并告诫他说:“你的勇敢与智慧,就连古代的那些名将也比不上,但是你偏好于不正统的战法,并不是可以长久依赖的办法。”岳飞回复宗泽说:“排列好阵势再作战,这是兵法的常规套路,运用得巧妙与否,全在于将领的内心。”很显然,岳飞认为书本上的阵法套路并不能照搬来用作实战操作。《(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岳飞传))
当岳飞到达河北招讨使张所的军中之后,张所问他能坚持抵抗金军多久,岳飞回答说:“勇敢不足以凭借,用兵的道理在于先制定好谋略。”可是日后当他带着他的闻名天下的岳家军与金军作战时,士兵极强的战斗力才是他的阵法得以实行的根本保障。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并非著作者孙武原著的本来面貌,而是经过曹操本人审订和删繁就简所形成的简明兵法概要。无论孙武原著的本意是否以对军事谋略的崇尚为意,受到其原著中尚谋倾向影响的曹操的确在修订《孙子兵法》时加入了他个人的尚谋倾向。
在我看来,曹操本来并不是什么军事奇才,只是因为他在年青时阅览过众多兵学著作从而在头脑中产生了不成熟的用兵理论雏形,而后当他真的进行战争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以先入为主的兵法理论雏形来指导现实战争行动、同时也自然想要以现实的战争行动来检验一下其所掌握的兵法理论究竟如何。这样,曹操就像一个标准的学徒,从对实际的战争一片空白到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验、最终才渐渐掌握了成熟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因此,我们看到在曹操最初的军事生涯中,他的失败次数和获胜次数一样频繁,只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教训之后他才渐渐修正了他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此后他才凭借着这些渐趋成熟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然而曹操却意想不到地在赤壁之战中遭遇空前的惨败,一部分人归结为他的头脑发热、一部分人认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战争理论、还有一部分人则觉得曹操长于战术同时又短于战略,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最多只能算作是导致其惨败的诱因,真正的原由是曹操本人所信奉或者倾向于认同的军事谋略战原本就有问题。
由于太过专注于军事谋略中的诡诈和夸张的迂回包抄策略,致使曹操在实际的战争操作过程中在细小的环节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而他的某些诡计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只不过是耍小聪明,这种小聪明尽管能够给他带来一时的便利但是却总会反过来伤害他的整体战略体系。
谋略的代价
因为攻城拔寨而使得士兵流血牺牲的情形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也是极容易被那些精于计算的谋略家们所关注的和竭力想要避免出现的情形,这种情形可以形容为正面作战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但是,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的范围肯定不只存在于正面的冲锋陷阵之中,也肯定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流血牺牲,因为谋略的使用不当和为了将谋略付诸实践所必然要花费的时间和力量成本也同样可以形容为战争的代价,只是为了区别于由正面作战所付出的人眼所能看到的代价,而将这种难以为人们所察觉的代价形容为谋略的代价。
所以古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