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且来看看,宏伟的大秦帝国,是怎么被赵高毁掉,从而为刘邦的成功创造条件。
“一将功成万骨枯。”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不知道要耗费多少英雄豪杰的心血,牺牲多少有名无名的生命。
“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邦。”毁掉一个帝国,却只需要一两个人,谈一两次话。
赵高,就是凭借两次谈话,把大秦帝国推上绝路的。
第一次谈话,是与他的学生、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之间。
这次谈话,是在秦始皇刚刚咽气后就马上进行的。
作为秦始皇的贴身内侍,赵高无疑是最接近秦始皇的人。因此,秦始皇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只有他陪伴在身边。秦始皇一死,遗诏立即落入他手。
这份遗诏,本来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由丞相李斯草拟,赵高本人书写。但现在,他决定把自己亲笔代写的这份遗诏毁掉、篡改。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胆、后果非常严重的想法。在这么紧急的关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赵高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只能证明,其实他潜伏已久,早就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精于谋划的他,绝对不能让这份遗诏变成现实。因为,他当然绝对不能让扶苏回来继位。理由嘛,显而易见:第一,扶苏是儒教子弟,而他赵高是精通法律的法家人物,道不同不相为谋,扶苏继位后不可能再重用他赵高;第二,扶苏倚重的是蒙毅、蒙恬兄弟,而蒙毅恰恰是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扶苏继位后他赵高不但不可能再被重用,而且可能再遇杀身之祸;第三,他手中早就已经握有一张可以取代扶苏的“王牌”,一旦打好了,不仅可以让他彻底免掉杀身之祸,还能让他进一步辉煌腾达,走向权力的更高峰,甚至,是取秦始皇而代之!
这张“王牌”,当然就是他的好学生、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作为老师,他太了解胡亥了,他了解自己的这个学生,毕竟,这个学生所懂得的一切,都是他教的!如果能够阻止扶苏,而让胡亥继位,那么,胡亥拥有的一切,都将为他赵高所操纵。
所以,有些史学家猜测赵高是埋伏在秦朝中央、打算为长平之战中死去的赵国人报仇的“高人”,这大可不必。赵高用不着那么光荣伟大的理由,他仅仅是从自己的利害关系考虑,就必定要背叛秦始皇,篡改遗诏。
所以,秦始皇刚咽气,他便立即决定,先和胡亥谈一次话。
赵高深信,自己只要凭借一次谈话,就能搞定胡亥。这倒不是因为他和后世的人一样,觉得自己的这个学生笨,好糊弄。恰恰是因为他知道,胡亥非常聪明。
只有聪明人,才会对利害关系有敏锐的感觉;只有对利害关系感觉敏锐的人,才容易被诱骗和说服。
所以历史上,被利用的人,往往是聪明人。
可以想象,英明神武的秦始皇有很多儿子,却单单把胡亥带在身边,还让大秦帝国最精通法律的赵高亲自来当他的老师,这足以证明胡亥的聪明伶俐,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宠爱。
所以,当秦始皇刚刚闭眼(也许他死不瞑目),赵高迫不及待地来找胡亥谈话,向他分析利害关系,恐吓说一旦扶苏继位就会杀掉最受秦始皇宠爱的胡亥,劝说胡亥夺取皇位,胡亥并没有立即答应。
他说:“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位,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从,我自身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
看看,第一,胡亥懂得礼义廉耻,也有忠孝之心;第二,胡亥不是不识大体,也知道做错事的危害;第三,胡亥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浅薄;第四,胡亥甚至还很有几分自尊,不愿意做依靠别人帮助勉强登位的无能之人。这样的胡亥,难道能说不聪明吗?
然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愚蠢,往往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恰恰是因为他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就会太相信自己能掌控一切,太放纵自己的**而受到诱惑蒙蔽。
聪明的胡亥之所以会成为被赵高和李斯利用的蠢蛋,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无道的昏君,也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的聪明之下,深藏着他在父亲秦始皇面前长期掩盖而被压抑的强烈**。
这种**就是:残忍,骄淫。
聪明一旦为**所驱使,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越聪明的人,越会做出倒行逆施、愚不可及的事情来。
作为他的老师,赵高正是由于抓住了他内心深处的这份人性弱点,才有把握使他为自己所掌控。
针对胡亥的顾虑,赵高说:“我听说过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