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的刘邦外表豁达乐观,玩世不恭,内心却狂躁苦闷,这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他更加沉溺酒色。
不仅经常去王婆、武负的酒楼大吃大喝,而且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在酒楼里倒头就睡。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是秦朝。秦朝历来对酒是实行专卖制度的,禁止农民私自酿酒,对卖酒征以20%的高税,所以酒价是很高的。
好在刘邦是亭长,自己喝酒也常常带别人来喝,王婆、武负酒楼里的生意因此很好,对刘邦也就格外优待,喝酒平时可以记账,年底实在还不起了,就一笔勾销,只要刘亭长经常照顾生意就行。
这样一来,刘邦三天倒有两天在酒馆。
一个亭长不去单位好好上班,整天在宾馆里胡天胡帝,这算什么?
身为镇长兼派出所长兼接待办主任,刘邦此时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烂醉鬼的形象。
相比之下,此时的萧何勤勤恳恳,工作认真负责,在同行考核中列为第一,越来越得上司器重。
与好朋友萧何相比,考上公务员还不久、前途无量的刘邦此时整天买醉,简直没有一丁点“事业心”。
借酒浇愁愁更愁。每天看起来都嘻嘻哈哈、天塌下来也不担心的刘邦,心里难道不是有什么发愁的事吗?
二是,他更加目无纪律。
没有事业心、上班吊儿郎当不说,他还非常不注意尊重领导、团结同事。
就个人修养来说,他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这要放在现如今,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口里就会跑火车,冒出几句“雷语”,引起网络聚焦。
他从小就没有礼貌惯了,又特别喜欢开各种粗俗的玩笑。全沛县的大小官吏同僚,没有谁不曾被他嘲弄挖苦谩骂过。
除了萧何、曹参等几个好友,对于满县这些大小同僚们,刘邦无疑都是鄙夷的、瞧不上的,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这样放在今天,他简直没有办法在机关里立足,起码,每年的群众测评他可能就通不过。
从小崇拜名满天下的信陵君,又出过国,在张耳那里见识过天南地北的英雄豪杰、奇人异士。
此时的刘邦,无论是眼界见识还是胸怀气度,当然都不是这些碌碌无为、鼠目寸光的秦朝基层官吏们所能比拟的。他拒绝苟且奉承,也在情理之中。
但此时的刘邦,大小是个领导干部,却经常酗酒旷工,乱搞男女关系,辱骂领导和同事,等等,严格说来其实是个不称职的公务员,导致这一点的,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很多才华很高、志向很大而又郁郁不得志、内心苦闷的人,往往就是像此时的刘邦这样,放浪形骸,平时对别人动不动就嬉笑怒骂的。
因此,刘邦这种随便侮辱戏弄同事乃至领导的作风,也很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
那么,刘邦现在当了点官,也有了点钱,按理来说日子过得还可以,为什么却会在内心陷入强烈的苦闷当中呢?
有种说法是,现在许多都市人有车有房有存款,却整天很不开心,原因就是现在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得太厉害,城市里每天都是雾霾。
事实上,就在此时此刻,大秦帝国也已经开始刮起了浓重的“雾霾”。
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让整个国家变得充满朦胧诗意的雾霾。这种“雾霾”,是一种心理上的“雾霾”,它像雾霾一样笼罩住整个国家,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
它的名字,叫做:恐惧。
原来,已经征服六国、统一天下、成为当时全世界最有权势、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人的秦始皇,此时此刻,居然开始逐步陷入严重的恐惧症当中。
这个世界上权势最大的人,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胆小的人。
这么可能?秦始皇每天都被重兵保护,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怎么还会得严重的恐惧症呢?
答案很简单:一切攫取了**权力的人,都会感到恐惧;权力越绝对,恐惧就越绝对。
因为,一旦权力在手,他们就必然时刻担忧自己会失去权力;权力越大,担忧就越大;担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精神焦虑错乱,陷入恐惧。
焚书坑儒,验证了秦始皇的绝对权力。
但与此同时,这也使秦始皇深深地感到,尽管他已经拥有最大的权力,拥有天下的土地,却未必能够拥有天下的人心。
总有一些东西,比如儒教所主张的“道统”,是无法为他一个人所拥有的。总还有人,会不服他、指责他、甚至反抗他。
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到了极点,就会表现在无时无刻不为死亡而恐惧。因为,死亡是剥夺一个人权力的最无法抗拒的手段。
焚书坑儒不仅让秦始皇感到自己的权势其实并非那么能够为所欲为,而且,术士们的被杀、逃跑,徐福等人出海寻找仙人却杳无音讯,使得他想要长生不老的愿望暂时无法实现。于是,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强烈地萦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