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刘邦和儒教之战> 第5章 刘邦曾追谁的星?(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刘邦曾追谁的星?(上)(1 / 2)

歧视儒教读书人的刘邦,却能坚持做到儒教主张的“宽仁爱人”,这主要还是和他小时候“追星”有关。

或许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有过“追星”的经历,特别崇拜某个了不起的人。刘邦也不例外。

作为沛县丰邑中阳里一个农民家不读书的小儿子,刘邦之所以会“追星”,是因为他不像两个哥哥一样要辛勤劳动,也不像有些孩子那样每天有读不完的书。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想一些不一般的人和事。

所以,让孩子们从小有一些自己的空闲时间,这很重要。

让孩子们适当地追追“星”,从“明星”身上学一些有益的东西,这也不是坏事。

就少年时候的刘邦而言,如果要“追星”,其实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因为,沛县本地就有“星”供他追。

比如说,他可以追大哥王陵的“星”。作为沛县豪侠,王陵在青年子弟们中一呼百应,那是十分威风的。刘邦也从小就跟着王陵混,

不过,王陵毕竟只是一个县城的老大,算不上是“天皇巨星”,让他羡慕,却还不值得他崇拜。

那么,如果要追“天皇巨星”,也不是难事。刘邦和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是老乡。老子当然是古往今来光芒万丈的“巨星”,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人追崇。

不过,老子毕竟死去几百年了,而且刘邦也不读书,因此,也不可能把老子作为偶像。

好,那就追个活的“天皇巨星”吧,当时的楚国国相黄歇,人称“春申君”,虽然比老子差多了,但官比老子大,那时候也是天下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是,终刘邦一生,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这个人,显然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很瞧不起他。

事实上,刘邦小时候比较崇拜的“明星”,是一个“外国人”,就像我们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崇拜和喜欢的是欧美明星一样。

刘邦“追星”之所以会追到“外国”去,崇拜一个“外国人”,具体地说是一个“魏国人”,这有两个特殊的原因。

第一个特殊的原因,是来自于外界。

正如小时候的刘邦,就像我们家隔壁的丁小二;刘邦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也就像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小小的地球村上,国家林立,纷争不休,但人们彼此的联系交流更加密切,早已经存亡相依,人类社会终归会趋向统一。

刘邦年轻的时候,中华大地上也正面临着“经济全中国化”的冲击。诸侯国之间战火连连,表面看比的是军事实力,其实却是比经济。因为,谁的经济先进,谁的国家就富有,富有就强大,强大就要向外扩张。

随着经济的扩张,文化也会随之渗透。所以,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大冲撞大交流,主要是美国文化冲击全球。

战国末期的“经济全中国化”浪潮,也带来了文化的大碰撞大交织。儒教文化作为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兴起的思潮,尽管不受老子李耳肯定,但在当时来说确实可算是一种最先进的文化。楚国虽然“反儒”,却也挡不住儒家思想的传播。子张甚至在楚国创立了儒学学派的一个分支,被列为“八儒之首”,史称“子张氏之儒”。

刘邦的家乡沛县,处于楚国北部边境,就更多受到来自中原的儒教文化的渗透。

文化渗透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比如说,今天的西方文化渗透,往往是借助美国大片、肯德基、可口可乐等产品,还有各种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歌唱明星等,不知不觉影响世界各国人们。

那时候,各诸侯国也会出现一些“明星”式的杰出人物,名扬天下,成为许许多多青少年们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

这,是中阳里穷少年刘邦会崇拜一个“外国明星”、并因此而受到儒教文化感染的外在原因。

第二个特殊原因,是来自刘邦自身。

在“经济全中国化”带来的文化渗透下,刘邦会喜欢“外国明星”,这不足为奇。那么,在这么多诸侯国中,他为什么会单单喜欢一个来自魏国的“明星”、而这个“明星”又会让他受到自己特别厌恶的儒教文化的熏陶呢?

这是由于,刘邦家乡楚国沛县丰邑一带的人,包括老刘家,还有一个特殊的来历。

那就是:他们其实原本就都是从正宗的中原诸侯国即魏国迁移过来的,所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就更深。

有种说法是,刘邦的祖上,就是魏国的富豪和大慈善家刘丰。当年魏王搜刮民财,想兴建新的宫殿,就派刘丰去负责,但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工程停止,刘丰也从此不知去向,据说是举家迁徙到了楚国沛县丰邑一带。

那时,就像今天的地球始终硝烟弥漫一样,各诸侯国经常打仗,制造了大量难民。作为当时的联合国、即诸侯名义上的共同宗主的周王室,自己都已经成为了“难民”,因此似乎就没有来得及为各国百姓成立难民署。人们颠沛流离,走到哪算哪。

难民的迁徙,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的流动,同时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