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一位自称与名满天下的“老子”相熟的刘姓学者游历苍梧之野,他在他的《刘云书随笔》中记录下了这样一段话:“穆王二年十二月初,郑野率越部起兵反虞,自号越王(为别与江南越国,又称南越王),众部望风归之。三日,集带甲者无数,南越王之太巫检之,则其精锐,起十万军,剑指‘圣城’。”之后还有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师尊真天人也!”
这本随笔毫无章法,谈天说地好似闲聊,所以后代的学者多数认为这刘云书是故弄玄虚,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部随笔包含天南海北各种奇闻,之所以不被人推崇是因为他的写法过于随意,未经编辑。而其中所描述的有关历史的事件,更是好像隐隐约约透露出许多惊世骇俗的历史真相。但这时,刘云书早已在世间隐没,他书中描述的事件更是无从对证,一切都被漫长的时光永久地尘封了。
虽说气势过人,但越**团刚刚成立,军团的高层便在战略上起了争执。一些部落的首领认为应当分兵驻守各部,而以唐放李逸云为首的另一些部落首领却认为应以歼灭敌人为目的,全力以赴进攻圣城。郑野最终采取了后者,他下令各部落平民只携带粮食,全部撤入韶关。各部落本就是在杀死了虞部的使者后,收拾好了行李来到的韶关附近,这个命令执行起来倒是容易得很。
命令刚下达不久,便有人禀告有一巨大的龟壳正向着城头飘来。众人都是面面相觑,只有李逸云和陶部的两人面露喜色,李逸云对郑野简单地解释说:“是陶部的朋友们到了。”郑野闻言,立刻带着众人迎了出来。到了城楼之上,只见长宽足有十丈的白色龟壳,正飘浮在空中三尺左右的高度,众多持枪的士兵将其团团围在当中,而龟壳中正不断地走出一个个或高或矮的人,他们看到被围在当中,神情稍有些迟疑,但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住手!”郑野在远处便高喊道。士兵们赶忙散了开去。郑野走上前来,冲着陶部众人说道:“我是郑野,众位可是陶部的朋友?”一位神色沉着的中年人走了上来,李逸云认出正是朱旭。朱旭拱手施礼:“在下陶部朱旭。”接着又朝李逸云几人点了点头。郑野恭敬地说:“朱长老一路劳累,还请随我入城休息。不知唐茵姑娘何在?”朱旭微微颔首说:“茵儿的境界尚未巩固,现在需要清修,恐怕暂时不能和大家相聚了。”郑野只好遗憾地点点头,又吩咐身边的护卫道:“阿石,这些都是陶部的朋友,你领着你们弟兄们安排大家休息。”随后摆出一个“请”的姿势,引着朱旭走下城去。
众人纷纷走远,阿石也奉命带着几千名陆陆续续走出的陶部男女去休息,李逸云则留在了原地,阿信带着几个人押着虞烬在内的几个俘虏,从龟壳中走了出来,阿信笑着向他打了个招呼,而虞烬则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李逸云无奈一笑:总不能指望一个被自己抓了的人有好脸色吧?
等到人走的差不多了,李逸云终于听到那声熟悉地呼唤:“大哥。”李逸云展颜一笑,一个小小的身影已经飞到他的眼前,与他的额头轻轻的撞了一下。抓过飞来的晶晶,李逸云看了两眼:“小子,我怎么感觉你好像长大了不少呢?不是身形,是眼神。”
晶晶的眼神的确有些改变,清澈中又多了些许稳重。他点了点头:“嗯,为唐茵姐姐疗伤的时候,我领悟了不少东西。”李逸云点头笑了笑问:“诶,唐茵呢?她怎么样了?”晶晶熟练地攀上李逸云的肩头,说道:“姐姐已经从虚弱期中恢复过来,但她说还需再闭关一日巩固境界,明日便会与大家相见。”
两人正说着话,龟壳中便钻出了一道碧色光芒。光芒之中包裹着一座莲台,上面盘坐着一道纤细的身影。莲台在光芒的包裹中,如一片树叶般漂入了城北的山坳之中,不见踪影。而那宫殿般大小的龟壳却是缩小到了核桃大小,落入李逸云的手中,消失不见。从远处莲台消失的方向收回目光,李逸云笑着拍了拍晶晶:“走,下城准备作战!”
众部落的平民足有近百万,全部挤在城中显得十分拥挤,房屋不够了只能草草的搭起草屋。于是有人建议将人们分一半到苍河以西的西城去,但被郑野拒绝了。郑野的理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击破敌人,而不是占领土地,将人分开只会扩大我们的弱点,分散兵力,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这样一来,安置百姓的时间自然延长了许多。刚刚安顿好众部落的百姓,虞部的军队便已兵临城下开到了城下。郑野带着几位部落的首领登上城楼,李逸云也跟随在内。远远地望见,万余名身着盔甲的士兵正渐渐逼近,队列还算整齐,但盔甲却是各式各样的。听着几名部落首领的谈论,李逸云明白了这是虞部将圣城以西部落的战士征集起来组成的队伍。而在他们后方,则是众多身穿红袍的虞部战士,这样一看,前方的队伍与其说是先锋,不如说是炮灰。
“这群虞部的混蛋,我们要击败他们他们!”“没错,狠狠出出这些年的气!”众首领纷纷叫嚷叫喊道,但却没有人请求出战。李逸云心想:果然虞部还是在众人心中还是不可战胜的啊。他朝着郑野拱手道:“大王,我愿带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