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夏汉芝的这些经历,陶斯任肃然起敬,他举杯相敬,说:“夏长官经历非凡,能与你一叙,实乃三生之幸,为表小弟崇敬之意,我敬你一杯。”夏汉芝是重义之人,陶斯任在校场招兵海报两边张贴字画之举正好被他看到,他很受感动,现在他亦相敬,说:“陶兄过奖了,今天你张贴字画,对招兵告示捧场,实是难得,夏某深为感激,来,我们满饮此杯,同干为敬。”“干!”“干!”说罢两人酒杯一碰,咣当,双双一饮而尽。
陶斯任放下杯子,回味夏汉芝的回敬之词,忽然他感觉出他的话里好像有地主之谊的味道,莫非他与招兵告示有什么关系?他试探着问:“夏长官,听你口气好像你对招兵告示很关注,请问这招兵之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吗?”
夏汉芝深沉起来,稍倾他对陶斯任坦言:“实不相瞒,我就是这次招兵的主办人,此次南下除了想看看我祖上的故乡,还负有我家少帅交给我的一项重要使命,陶兄是深明大义之人,我就把实话都告诉你吧。”
原来夏汉芝此次身负的使命确是非同寻常。张大帅皇姑屯遇难以后,少帅张学良面临内忧外患,在东北军内部,父帅的老部将参谋长杨宇霆,黑龙江督军常荫槐等欺主弄权,引得军心混乱,而外边日本人虎视眈眈,对东北军欲图吞并,在此艰难之际,张将军含悲冷静,毅然扫平了内部分裂。为了国家的统一,张将军又改志易帜,将四十万东北军交给国民政府指挥,树起了青天白日大旗。“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将军身负国耻家仇决心挥兵沙场,誓死抗敌,然而消极抗日的蒋总司令,又是手谕,又是密电,命令张将军对日军力避冲突,致使日本人步步进逼,我国土大片沦丧,张将军也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
作为一方军政大员,保卫国土是他的职责,现在一枪不放把国土拱手让给敌人,张将军为自己感到耻辱。更有甚者,他的部下,他可爱的士兵,对他的不抵抗也深为不满,不少下层军官和士兵在后退途中开了小差,伴随从家乡逃出来的难民一起流落去了他乡。张将军有苦难言,为了刷洗自己的耻辱,也为了对国人多少有个交待,他决定来个曲线抗敌。
他让夏汉芝回先祖故乡,招募一支队伍,打出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号,开赴前线以后再由他抽调东北军扩充部队,调配装备和粮草,暗中支撑这支队伍,使部队既有社会贤达义勇抗日的名义,又具有他抗敌的军力,你蒋总司令不许我张学良抗日,难道也不许社会贤达抗日?这样就避开了蒋总司令对他支队伍的制约。于是夏汉芝身负少帅交给他的这一重要使命来到了他祖上的故乡宁城。
到了宁城以后,夏汉芝拜访了故乡名人沈云子和一些地方长老,夏汉芝提起他祖父的名字,沈云子等老人们都还记忆犹新,当听到他现在有了军职,这些老人们一个个都夸他有出息。然而夏汉芝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身负使命想动员故乡子弟从征,让这支队伍成为他的父子兵。他看过有关曾国蕃的书,当年曾国蕃的湘军就是以故乡子弟为主起的家,他也效曾公之策,把他这次回乡的意图向沈云子和族上一些有威望的父老交了底,希望他们以民族大业为重,动员本族子弟应招,从这里拉起一支义勇抗日的队伍。
故乡父老对他是信任的,这些受过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长老们,也希望自己的子弟建功立业光耀祖宗。但他们也有顾虑,**的赣南苏区离这里不远,那边的事情他们知道不少,他们听说那边的苏区政府很得人心,老百姓人人都有一份耕地,荒时暴月来了,政府组织互救互助,不像这边的政府就管催粮催丁,苛捐杂税,老百姓稍有言词,他们还动不动抓人。这边的人们好羡慕那边,可是这边的政府却要围剿那边,这里属赣南苏区的周边地区,几年来围剿大军没少在这里掳夫抓丁,老百姓苦不堪言。现在长老们虽然信任夏汉芝,可夏汉芝的上头还是国民政府,还是蒋总司令,万一蒋总司令要是像命令那个不抵抗将军一样,命令夏汉芝去打那边的苏区政府,那么他们动员本族子弟应招,不是把他们往火坑里送吗?那他们不成了千古罪人吗?因此他们在信任夏汉芝的同时又有着犹豫。
两个多月过去了,夏汉芝的募兵计划一直没有落到实处,他急了,这几天他到处张贴告示直接向社会募兵,同时仍争取社会贤达的支持,请沈云子等人帮着出面游说。
夏汉芝尽了很大努力,募兵进展仍是滞缓,他很焦急,如果有负少帅使命,回去后他真不知怎么交待,但今天在这里看到了陶斯任这样的深明大义,这使他又看到了希望,他也因此而振作起来。刚才他一气买了陶斯任的十幅字画,就是想効仿他的义举,将字画贴到其他招兵告示的两边,用他字画中的那种爱国思想和激情去启发人们,激励人们,以达到让人们勇跃应招的目的。
夏汉芝的一吐衷肠,也使陶斯任感慨,并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人生难觅一知己,他爱周琳,曾得到过莫大的幸福,可是现在周琳生死不明,今生今世也许再也见不到她了,他只有在心里永远的记着她。在他面前,人生的路还很长,他还得走,在此之前,他深感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