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过了元宵节,春生就迫不及待离开家。
春生的心早已飞到远在阜宁的朋友——旭东的身边。
春生的父母也没有过分阻拦,他们对儿子的前途也很茫然,儿子未来的路该往哪里走,他们也不知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如让他出去自己闯闯吧!想到这儿,春生的父母也释然了。
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最舍不得的还是母亲。天蒙蒙亮,春生的母亲就早早地为儿子准备好了早饭,另外还煮了十多个鸡蛋让儿子带着路上吃。
吃过早饭,母亲让父亲送送他,可是春生坚决不要父亲送。
春生背起简单的行囊,独自出发了。车站在三里外的小镇上。
太阳还没出来。过了春节,虽然字面上解释,好像是大地开始回春的时节到了,事实上这时候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清晨尤其寒冷,凛冽的西北风,透过春生单薄的棉衣,刺骨般寒冷。
春生打了个寒战,回头再望了一眼家门,低矮的老屋,在苍茫的旷野里愈显矮小,像一个孤苦伶仃、可怜的老人。
又是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春生用手揉了揉被风沙迷住的双眼,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泪流满面。
春生咬咬牙,转过身,没再回头,低头急步,一气走到车站。
车站上人不多,有点清冷。那年头,出门打工的人还很少,到是城里人春节回乡看父母、走亲戚的不少。
车站上正有一群人在送一对年轻夫妇。人群中头发花白的老头老太,想必是他们年老的父母。俩个老人不时默默用手揩着红肿的眼睛,不时小声关照着年轻夫妇。年轻夫妇把大包小包拎上车。那是父母和亲戚们送给他们的家乡土特产和腌制的咸货。
汽车发动,年轻男人突然嚎啕大哭!哭声刺耳,凄厉。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年轻男人的哭声,给春生那颗前途未卜的心蒙上了阴影。
迷信地说,春生感到很不吉利,内心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
那时候,出远门路难走。一是路况差,二是县与县之间没有直达车。春生从引江赶到扬州,又从扬州转车到盐城。
紧赶慢赶,到盐城已经是晚上五点多钟,天完全黑了,不可能再有到阜宁的车,春生只好在盐城住宿。
第二天中午赶到阜宁,旭东早已在县城车站“恭候多时”。
旭东骑自行车来的,那是一个“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自行车。
坐在自行车后座,春生又饿又冷。到不是昨夜没有住好睡好,而是没有吃好。私人小旅馆一般不供应三餐,而外面小吃店都回家过年了,还没有营业。从昨天早上到现在,春生全吃的是母亲煮的冷鸡蛋。怎么能不冷!
旭东用破自行车驮着春生,骑了十几里公路,然后又骑了十几里土路,终于来到一个叫王庄的地方。
这个地方春生事先是知道,因为旭东的通信地址上写的明明白白,就是这里。
这是一个还不算偏僻的小村庄,毕竟它离县城不到三十华里路。
这里地属盐阜地区,曾经是一片革命热土,新四军的根据地。
春生后来才知道(经常出差总结出来的经验),凡是革命根据地,都是非常贫穷的地方,所以说,**是真正领导穷人闹的革命,真正靠穷人打下的天下。
阜宁要比春生的家乡落后不止“一天两天”。这里的农村房子更矮小。不知是因为房子小,还是窗户少,旭东家屋内缺少阳光,显得昏暗阴冷。
春生长这么大,第一次远门,没想到旭东家这么穷。走进旭东家,土坯墙,麦草盖的屋顶,也许不能叫“草屋”,应该叫“草蓬”更准确。
一位年老的农村妇女站在堂屋里迎接他。旭东说,这是我妈。
大妈说,先吃饭。
春生连忙点头。心里说,我快要饿死了。
什么叫饥寒交迫,这时候春生感受最深。切身感受。
大妈迅速给旭东和春生盛上饭菜。
饭是白米饭,菜是乩肉烧青菜。乩肉在春生的家乡叫“狮子头”,是春生的最爱。
一碗白米饭下去,吃了两个大乩肉,春生的身体才开始回暖。
大妈又给春生盛上一碗饭,又给他搛了两个乩肉,说,喜欢就多吃点。
大妈这句话好像成了现在某产品的广告词,不知道大妈能不能告他们侵权?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过,春生阜宁之行印象最深的,也是唯一要感谢的,就是旭东的母亲,这位和善的大妈。
=================
从一踏进旭东的家门,春生的心就开始发凉,凉了半截。春生也想过,那地方可能会很穷。穷则思变嘛,但没想到,旭东家会穷成这样!这是春生万万没想到的。春生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不敢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