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手导演大决战
项梁之败是楚地自陈胜失败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个楚国之祸并不全是坏事,这个楚国之祸最后居然成了加速秦王朝覆灭的初始原因所在,真是世事难料,然而这又完全符合祸福相倚理论。因为正是项梁之败,才给楚怀王崭露头角制造了机会,使得他从傀儡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从而导演了历史上最威武雄壮的战争大戏。
项梁之死对楚人刚刚恢复的士气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就慌了神了,按理说,一个傀儡,一个与楚国反秦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瓜葛的楚怀王,值此之际,最会慌神的应该就是他了。按正常的做法,这个时候他应该选择销声匿迹,他此前什么也没有做,自然蒸发也不会引人注意。可能不仅我们后人以为他是个傀儡,当时敌对的一方主将章邯或者也没把他放在眼里。因为楚怀王的地位是明摆着的,为王以前为人牧羊,会有什么能耐;为王以后也不在决策层里,基本上算是一个局外人,又懂什么军国大计。在被人供奉着的日子里,吃用不愁,如今项梁一死,恐怕连饭都吃不安稳呢,没了主心骨了嘛。所以章邯灭项梁后并没有向楚国的腹地进攻,放弃了攻占楚都、捉拿楚王的历史良机。可能在章邯看来,这些均非当务之急,这两件事也太无关紧要了,所以就略去不做。章邯的历史大错就这样铸成了,大秦王朝就因为章邯的一个基本属于正常的判断,而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导致老奸巨猾的章邯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原因,可能也有前不久楚地乱局为参照因素。司马迁的记录很耐人寻味:“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司马迁的这个判断可能正洞烛了章邯的内心想法。章邯清楚项梁立怀王的动机及怀王的真实处境。实力人物项梁一死,对秦廷而言,即为巨魁已歼。怀王作为一种摆设,是全天下尽人皆知的事。项梁已死,楚怀王又能有什么作为?估计这个傀儡楚怀王将旋即退出历史舞台,群龙无首的楚地反秦武装或许立刻就要为名位诸事大起内閧而无暇攻秦。应该说,这种推断不算离谱。当时除了新立国之间有纷争,各国之内也有争执。早先的项梁击秦嘉之战,就是这种性质。正因为当时的类似情况太普遍了,章邯的做法基本上属于按常理出牌,并无什么可指责之处。否则以章邯之奸猾,又怎么会放弃乘虚擒获楚王,一举平息楚地的大好良机。如果后来不发生楚怀王挺身而出之局面,章邯的如意算盘或许就能如愿以偿。
楚怀王原本只是项梁反秦借用的一个幌子,一个傀儡,一个便于统一号令的政治工具。项梁不仅操纵怀王,而且也是楚地的主心骨。项梁败亡,楚军主力受剧创,楚地震恐当无可置疑。失去操纵的怀王就此隐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他来说,回到原先一文不名的状态,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怀王在其位而谋其政。就在整个楚国陷入一片恐慌的气氛中,他却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快速移都彭城,拾起从项梁手中失落的指挥棒,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开始导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大戏。
这个场面太震撼了。有谁能想到,在这个楚国危矣、天下危矣的紧急关头,项梁当初立怀王的这一着闲棋,居然显示出极大的威力。也不可能有人会想到,一个傀儡,一个牧羊儿,怎么会操纵如此大的一个局面。看来,人的出身与人的才华本身并无绝对关系。当年菜九曾特意写了一首献给义帝的歪诗,叫做《秦楚牧笛》(可惜没写成),其中有句曰:
锥置匣中
很难想见其脱颖而出的时候
你已幻化成一面旗帜
又焉能甘心再去与群羊为伍
天涯浪迹
你决意展示旗的风采
就因为你的脱颖而出
大秦王朝就真正沦入
万劫不复的境地
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楚怀王,居然一个箭步跃上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当仁不让地开始发号施令。而促使他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不是鲁莽,不是匹夫之勇的盲动,而是超人的胆略、才华与坚定无比的亡秦决心,所以司马迁写历史时将楚怀王直继陈胜是大有眼光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可以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对秦发动攻击,血拼到底,不死不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楚地流传久矣。但始终没有得到落实,直到陈胜王、楚怀王出,这种气势,才显现出来,尤其是到了楚怀王闪亮登场时,更是把楚人的这个亡秦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髓可能就在于此吧。
值得深究的是,《史记》刘、项二本纪在提到怀王徙都一事时的措辞统一为“怀王恐”。这个评判与楚怀王的震撼登场、强势而为的举止出入也太大了,所以有必要查一查这个记载的来历。因楚怀王从远离战线的于台,前往贴近战线的彭城,实在与“恐”拉不上任何关系。大概班固看出这是个问题,于是他在《高帝纪》中的措辞为“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台都彭城”。经此一改,楚怀王迁都彭城